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东汉时形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 “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 “太上老君”,以 “道” 为最高信仰,认为 “道” 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教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金末元初又发展出主修内丹的全真派,与原来主修符箓法术的正一派为道教两大派系。道教的神仙谱系复杂庞大,主要有三清、四御、星神与四方之神等,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教崇奉的最高神,四御为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
道教的形成
- 起源阶段: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宗教和民间巫术等。先民们对自然现象如天地山川、风雨雷电等存在敬畏,由此产生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等观念,这些是道教思想的早期萌芽。例如,在古代祭祀活动中,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祭拜,就蕴含着原始的宗教情怀。
- 思想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为道教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 “道” 这一核心概念,认为 “道” 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主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和逍遥境界。道家的这些哲学观念被后来的道教所吸收和改造。
- 组织形成:东汉时期,道教正式形成。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了五斗米道,这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以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吸引了众多信徒,并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组织体系,设有 “治” 等管理机构。同时期,于吉在东方创立了太平道,其经典《太平经》宣扬太平理想和平均主义,在社会底层民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太平道发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虽最终失败,但加速了道教在社会上的传播。
道教的传播
-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播。葛洪撰写了《抱朴子》,对道教的神仙理论、炼丹术等进行了系统阐述,使道教的理论更加丰富。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下对道教进行改革,整顿道教组织,制定了乐章诵诫新法,使道教成为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官方宗教,北魏太武帝甚至将道教定为国教。南朝的陆修静对道教的经典进行了整理和分类,为道教经典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陶弘景则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构建了道教的神仙谱系,完善了道教的教义体系。这一时期道教在南北两地都有广泛传播,深入到社会各阶层。
- 隋唐时期:道教在隋唐时期迎来了鼎盛发展。唐朝皇室姓李,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攀附老子李耳为始祖,大力推崇道教。唐高祖李渊规定三教次序为道先、儒次、佛最后。唐太宗李世民也尊崇道教,多次召见道士,赏赐财物。唐玄宗李隆基更是对道教痴迷,他不仅亲自注释《道德经》,还设立道举制度,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家经典为考试内容选拔人才。此外,唐朝还修建了大量的道观,如长安的太清宫、洛阳的上清宫等,道士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在这一时期,道教的理论、法术、科仪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道士和道教学者,如成玄英、李荣等。道教的影响不仅在国内扩大,还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和地区。
- 宋元时期:北宋时期,宋真宗和宋徽宗等皇帝都大力崇道。宋真宗伪造天书下降,举行封禅泰山等活动,尊奉道教神灵。宋徽宗自号 “道君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大建道观,编修道教经典。这一时期道教内部出现了新的派别,如全真道和正一道。全真道由王重阳创立,主张三教合一,强调心性修炼和出家制度。正一道则在传统符箓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中心,其道士可以居家修行。南宋时期,道教在南方继续发展,与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道教流派。元朝时期,全真道得到了蒙古统治者的支持,丘处机被成吉思汗召见,获得了极高的礼遇,全真道在北方迅速发展壮大。正一道也受到元朝政府的重视,被封为正一教主,统领江南道教。
- 明清时期:道教在明清时期逐渐走向世俗化。明朝皇帝对道教仍然比较尊崇,明成祖朱棣曾大规模修建武当山道观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道教的重要圣地。但总体来说,道教在理论创新方面相对不足,更多地与民间风俗、文学艺术等相结合。在民间,道教的神灵信仰、斋醮科仪等广泛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在庙会、节庆等活动中都能看到道教的影响。清朝时期,道教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但在民间仍然有深厚的基础,道教的法术、符咒等在民间广为流传。同时,道教的思想和元素也在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中都包含了丰富的道教文化。
- 近现代时期:在近现代社会的变革中,道教面临着新的
- 挑战和机遇。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道教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有一些道教界人士积极探索道教的改革和适应现代社会的途径。例如,在文化传承方面,道教的经典、音乐、武术等得到了一定的整理和弘扬。在社会服务方面,一些道观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如救灾、扶贫等。同时,道教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