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叶分类体系(以工艺与发酵程度为核心)
依据茶叶制造方法和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中国现代茶叶分为六大基本茶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黑茶、红茶。此外,以基本茶类为原料,经过再加工制成的茶叶,称为“再加工茶”。2023年4月,我国六大茶类分类体系正式上升为ISO 20715:2023《茶叶分类》国际标准。这是我国在茶叶标准国际化领域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中国六大茶类按发酵程度与制作工艺划分,外加再加工茶,总计7大类别,具体如下:
二、茶叶鉴别要点
- 外形
- 绿茶:条索紧结,色泽翠绿带毫(如碧螺春卷曲成螺)。
- 红茶:乌润油亮,金毫显著(如滇红)。
- 白茶:芽叶完整,白毫密布(白牡丹一芽一叶抱心形)。
- 假茶警示:染色茶叶(湿纸巾擦拭掉色)、香精茶(冷泡后香气骤减)。
- 香气
- 天然香:绿茶清香,乌龙茶兰香,红茶蜜香。
- 异常香:刺鼻化学香(可能添加香精)。
- 汤色
- 绿茶:清亮浅绿(如龙井)。
- 红茶:红艳透亮(如正山小种)。
- 黑茶:橙红或深红(如熟普洱)。
- 异常:浑浊、暗沉(可能变质或工艺差)。
- 滋味
- 优质茶:口感协调,回甘明显(如铁观音“观音韵”)。
- 劣质茶:苦涩不化、酸馊味(发酵不当或存储问题)。
- 叶底
- 绿茶:嫩绿柔软,芽叶匀整。
- 普洱熟茶:褐红柔韧,无硬梗。
- 问题叶底:叶底碎烂、颜色不均(可能拼配劣质原料)。
三、常见误区与技巧
- 名茶≠高价:如“金骏眉”需警惕低价假货(真品芽头金黄,汤色金圈明显)。
- 新茶与陈茶:绿茶喝新(保质期约1年),普洱越陈越香(需干燥无异味存储)。
- 产地鉴别:如正岩茶(武夷山核心产区)具“岩骨花香”,台地茶滋味较淡。
- 简单测试:
- 冷泡法:香精茶冷泡香气弱,天然茶冷泡仍清香。
- 搓揉干茶:染色茶易掉色,天然茶碎末为绿色或褐色。
四、存储建议
- 绿茶/清香乌龙:密封避光冷藏,防氧化。
- 普洱/黑茶:通风干燥,避免异味,可陈化提升品质。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