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15 18:30
文学的力量,往往源于生命的细微体验。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作者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的情感映射。
每当我们谈起千古名篇,总是被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深深吸引,这些作品的光芒穿越了时光,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而在古代,有一位少年,他的创作灵感竟然来自于一场偶然的邂逅,那一瞬间的震撼,让他用稚嫩的笔触写下了震撼世人的诗篇《摸鱼儿·雁丘词》。
元好问出生在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元家世代书香门第,祖上曾多次在科举中获得功名,因此,元好问自幼便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他的父亲元德明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精通儒家经典,对元好问寄予厚望。因元好问的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为了延续家族香火,元好问在七个月大时被过继给了三叔元格。
从此,元好问便由元格抚养长大,元格对这个过继的儿子视如己出,对他的教育尤为重视。
在元好问还很小的时候,元格就开始教他背诵金代著名诗人王庭筠的五言诗。
到8岁时,他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并理解一些经典诗词,并开始尝试自己作诗,因而被周围的人誉为“神童”。
元好问11岁那年,养父元格被调任冀州(今河北冀县)担任官员。冀州的环境和文化氛围非常适合元好问的成长。
在这里,元好问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一位重要导师——曾在翰林院担任侍读学士的文人路锋。
路锋发现了元好问身上的潜质,特别欣赏他聪慧机敏的性格,决定悉心教导他。在路锋的指导下,元好问的文学造诣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十四岁时,元格再次被调任陵川。为了继续元好问的教育,元格在这里为他找到了另一位著名学者郝天挺作为老师。
郝天挺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元好问在他的指导下学习了更多经典著作,拓展了知识面。
这段时期的学习经历不仅丰富了元好问的知识储备,也培养了他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他日后成为著名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在元好问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心灵并未因学业的顺利而感到满足。他渴望着一种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一种能够触动心灵深处的生命感悟。
这种渴望,或许正是促使他后来创作出千古名篇的动力源泉。而这种情感上的突破,是在他十六岁那年,因目睹一对大雁殉情而激发的。
元好问十六岁那年,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他决定独自前往并州。
元好问骑着马,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前行。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清新的泥土气息,伴随着晨曦初现的光辉,一切都显得宁静而祥和。
突然,一阵急促而凄厉的鸟鸣打破这片宁静。元好问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的一片田野上,有几名猎户正在忙碌。他们在田地边缘拉起了一张巨大的网,似乎正围捕着什么。
元好问怀着好奇,轻轻踢了一下马腹,向前赶去。随着他靠近,眼前的场景渐渐清晰起来:猎户们正在捕捉一对大雁。
其中一只已经被网住,翅膀剧烈地拍打着地面,发出沉闷的响声,试图摆脱那令人窒息的束缚。然而,猎户们毫不动容,冷漠地将那只大雁一把拽起,随即迅速而残忍地结束了它的生命。
另一只大雁在空中盘旋,发出一声声凄厉的哀鸣,仿佛在为伴侣的遭遇悲恸不已。
它不甘心地低飞徘徊,突然,大雁停止了盘旋,像是做出了某种无言的决断,双翅猛地一收,急速俯冲而下,毫不犹豫地朝地上的一块巨石撞去。
只听得“砰”的一声闷响,大雁撞击在坚硬的石头上,瞬间失去了生命的气息。
元好问目睹这一切,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他意识到,这并不仅仅是两只鸟儿的死亡,而是一场忠诚与爱情的生动诠释。
此时,元好问感到必须为这对大雁做些什么。于是,他立即下马,走向猎户们,用自己的随身银两买下了这对大雁的尸体。
猎户们虽感意外,但也未多加阻拦,毕竟他们并不理解元好问此举背后的意义。
元好问带着大雁的尸体,走到不远处的汾河岸边,选了一处僻静的地方,亲手挖掘了一个小坑,将它们埋葬了进去。
他将几块石头堆在坟墓上,命名为“雁丘”。元好问心中的感动与悲伤依旧无法平复。
他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墨纸砚,静静地坐在汾河岸边,脑海中不断回想起那对大雁的忠贞与壮烈。
那一瞬间,他仿佛找到了某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共鸣——一种关于生命与情感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这种情感的推动下,元好问迅速提笔,将心中所想一一写下,创作了这首《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在当时,这首词并未立即广泛传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文人墨客推崇的经典之作。
元好问通过这首词表达的情感价值和生命意义,引起了后世文人的共鸣。尤其是在元代,这首词被重新发现,并在文人圈中广泛传抄,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到了近现代,这首词更是因《神雕侠侣》而被改编为电视剧主题曲《问世间》,再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
歌曲中的悲凉意境与元好问词中的深情交相辉映,让人们在品味文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脆弱。
元好问虽有才华,但他的仕途却并不顺利。在科举道路上,他屡次遭遇挫折。尽管如此,元好问始终没有放弃对功名的追求,三十多岁时,终于如愿考中进士,迈入仕途。
然而,进入官场后,元好问并未能如愿施展抱负。官场的复杂与权力的争斗,让他陷入了困境。
他在政坛上的抱负频频受挫,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让他倍感无奈。
在这样的环境下,元好问逐渐意识到,官场的波诡云谲并非他理想的归宿。面对政局的动荡和自身的困境,他最终决定放弃仕途,选择了远离喧嚣的隐居生活。
元好问在隐居期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诗词创作中,他用文字记录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元好问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词,还撰写了许多学术价值极高的文学评论和历史著作。
他的《杜诗学》便是他在隐居期间对杜甫诗歌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至今仍是研究杜甫诗歌的重要文献。
元好问的一生,尽管仕途多舛,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却无可比拟。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古代文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人类情感、忠诚与信仰的深刻赞颂。
今天,当我们再次读到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力量。
参考资料:
1.《<雁丘>的故事》——百科知识 . 2019 (13)
2.《浅析元好问诗歌里的“悲秋”》——参花 . 2024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