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出伏习俗与养生法则:如何在忙碌中保持健康

发表时间: 2024-08-23 07:46

出伏习俗与养生法则:如何在忙碌中保持健康

文 | 战狼yi号

编辑 | 战狼yi号



想拥有锦鲤运气?那就关注我吧!点赞关注,财运亨通,福星高照!

##出伏:告别苦夏这四件事千万别做!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热浪滚滚,仿佛要把世间万物都烤化了一般,人们在高温下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心中无不期盼着凉爽的秋风早日到来,终于,我们迎来了“出伏”的日子,告别了难熬的“三伏天”,出伏并不意味着暑气就此消散,老人们常说“秋老虎,毒如虎”,想要安然度过夏秋交替之际,还需谨慎小心,牢记一些传统智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伏”从何来?——探秘“三伏”的奥秘


“伏”这个字,古人用得十分巧妙,它蕴藏着深刻的自然规律,古书中解释道:“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意思是说,在炎热的夏季过后,阴气(即寒凉之气)开始萌动,想要取代阳气(即暑热之气)的地位,盛夏余威仍在,阳气依然强盛,阴气只能暂时隐忍不发,潜伏在地下,等待时机成熟


为了应对这段酷热难耐的时期,古人将其划分为“三伏”:初伏、中伏和末伏,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通常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具体日期根据节气“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来推算,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而中伏则有长短之分,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今年便是20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伏”时节,骄阳似火,酷热难当,难怪古人会发出“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的感叹,即便是到了夜晚,暑气也难以消散,人们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能期盼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凉爽


###出伏≠凉爽这些“老规矩”要牢记!


今年的出伏日是8月23日,意味着“三伏天”正式宣告结束,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警惕,立即换上轻薄的秋装,俗话说“秋老虎,毒如虎”,出伏后的一段时间里,往往还会出现高温天气,闷热难耐,稍有不慎就容易生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平稳度过夏秋交替之际,老人们总结出不少“老规矩”,这些传统智慧代代相传,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之道


###不去荒郊野外


出伏后,虽然暑气渐退,但秋老虎的威力仍不可小觑,此时,郊外的草木繁盛,正是蛇虫鼠蚁活跃的季节,贸然前往,容易遭遇意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七月正值中元节前后,传统习俗认为此时“阴阳交替”,郊外气场不稳定,容易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出伏后的一段时间内,尽量避免前往荒郊野外,待到天气真正凉爽之后再做打算


###不睡得太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医认为,夏季昼长夜短,人们为了顺应自然,往往会晚睡早起,而到了秋季,则应该逐渐调整作息,早睡早起,以顺应“秋收”的节气


夜晚是阳气潜藏、阴气生发的时候,如果睡得太晚,容易耗损阳气,导致第二天精神不振,还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降低免疫力


出伏后,人们容易出现“秋乏”的现象,这是因为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身体能量有所不足,需要更多的休息来进行调整,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吃过于辛辣的食物


中医认为,秋季主“收”,而辛辣的食物容易刺激肠胃,耗损津液,与秋季养生的原则相悖


经过一个夏天的暑热,人们的脾胃功能往往比较虚弱,此时如果再大量食用辛辣的食物,容易加重肠胃负担,导致腹泻、便秘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辛辣的食物还容易“助火”,加重秋燥,导致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咽喉肿痛等不适


因此,出伏后,饮食宜清淡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例如银耳、百合、雪梨等,以帮助身体顺利度过夏秋交替


###要多喝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出伏后,天气依然炎热干燥,人体容易通过出汗、呼吸等途径流失水分,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容易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影响血液循环,还可能引发便秘、皮肤干燥等问题


多喝水可以帮助稀释血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保持皮肤弹性等都有一定的益处


多喝水还有助于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例如口干舌燥、咽喉干痒等


因此,出伏后,要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可以选择白开水、淡茶水、蜂蜜水等,少量多次饮用,以保证身体所需的水分


###结语:


出伏,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夏秋交替之际,气候变化无常,我们仍需注意养生保健,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安然度过这段过渡时期


告别了酷暑难耐的“三伏天”,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秋高气爽的宜人季节!


本文仅供娱乐,不构成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