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雕像病”:一种诡异的传染病,醒来即无法动弹?

发表时间: 2024-11-09 19:30

“雕像病”:一种诡异的传染病,醒来即无法动弹?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

●—≺ 前言 ≻—●

上世纪曾在人类社会爆发了一场极为诡异的疾病,很多人只是睡一觉起来,就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受控制,甚至无法动弹,严重者甚至会一直昏睡下去直至死亡。

有些人可能会将这种病看为“植物人”,可真正恐怖的是,这种病自身具备传染性,且致死率丝毫不亚于一些知名瘟疫。


●—≺ 雕像病 ≻—●

1918年,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一种恐怖程度不亚于“西班牙流感”的神秘疾病开始蔓延,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无数人的生命。

二十世纪初,世界正处于一个剧烈的变革时期,殖民扩张、世界大战、科技进步,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格局。

可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疾病也成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除了“西班牙流感”之外,还有一种名为“雕像”的疾病悄然蔓延。

“雕像病”也被称为昏睡病,人患病后首先会出现嗜睡,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抽搐、无法动弹等情况,最终陷入永久沉睡,在沉睡中被夺走生命。

昏睡病的传播与采采蝇这种昆虫有着脱不开的干系,采采蝇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它们以吸食动物血液为生,并在吸血的过程中传播锥虫,这种寄生虫正是昏睡病的病原体。

由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殖民扩张,使得人类活动范围变大,与采采蝇的接触机会随之增多,从而增加了感染昏睡病的风险。

举个例子,在比利时殖民者统治下的刚果自由邦,为了满足殖民者的橡胶需求,强迫大量刚果人进入森林深处采集橡胶,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接触到采采蝇,从而增加了感染昏睡病的风险。

在20世纪初时,昏睡病出现在非洲大陆,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名为锥虫的单细胞寄生虫,通过采采蝇这种吸血昆虫传播。

锥虫的形态细长,形如柳叶,能够在血液和淋巴系统中自由游动,它们拥有惊人的变异能力,可以不断更换自身的表面蛋白,从而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这种“变色龙”般的生存策略,使得锥虫能够在人体内长期存活,并最终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对患者造成致命打击。

昏睡病的病程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锥虫主要寄生于血液和淋巴系统中,通过不断复制自身进行繁殖。

这个阶段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间歇性发热、头痛、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由于这些症状较为轻微,一些感染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很容易被忽视,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锥虫会逐渐突破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进入第二阶段,一旦锥虫进入大脑,患者的病情会急剧恶化。他们会出现白天嗜睡、夜晚失眠的症状,也就是所谓的“昏睡”。

除了上述症状之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错乱、性格改变、幻觉、攻击性行为等精神症状,由于锥虫对神经系统的破坏,患者的运动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动作不协调、步态不稳、言语困难等症状。

在这个阶段,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因为血脑屏障的存在会阻碍许多药物进入大脑,从而降低治疗效果,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最终会陷入长时间的昏迷,甚至死亡。

很多患者在进入第二阶段后,只是晚上睡了一觉,醒来后就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受控制,严重者甚至无法动弹,若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运气好的人终身残废,运气差者直接死亡。

昏睡病对人体免疫系统构成巨大的挑战,人体免疫系统通常会通过识别病原体的表面蛋白来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消灭病原体。

但锥虫的表面蛋白具有高度变异性,可以不断地改变自身的“外衣”,从而躲避免疫系统的攻,。这种机制使得免疫系统难以有效地清除锥虫,从而导致疾病的慢性化。

尽管免疫系统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抗体来对抗锥虫,可架不住锥虫的变异速度实在太快,总是能够领先一步,最终导致免疫系统疲于奔命,无法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在1919年8月时,英国德比和德比郡的女孩救援训练基地爆发了昏睡性脑炎(昏睡病),共有21人感染,仅仅不到两周的时间,21名患病女童和妇女中就出现了12人受到严重影响,其中6人在发病后10天内死亡,病死率接近30%

●—≺ 突然消失的怪病 ≻—●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非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沦为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刚果也其中,为了榨取刚果的资源,殖民者对当地居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仅在1901年这一年,就有约50万刚果人死于昏睡病。

再加上昏睡病的流行,更是加剧了这场灾难,然而殖民者的到来不仅没有改善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反而加剧了疾病的传播。强制劳动、人口迁移、环境破坏等因素,都为昏睡病的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

面对昏睡病的肆虐,当时的医学界也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资金和医疗资源的匮乏,昏睡病的防控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早期的治疗方法主要使用对氨基苯砷酸钠等砷化合物,但这些药物毒副作用较大,甚至会导致患者失明。

之后科学家又研制出了美拉胂醇等能够穿过血脑屏障的药物,不过这些药物同样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在昏睡病的检测方面,早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观察患者的淋巴结肿大情况,以及在淋巴液中寻找锥虫,这种方法效率低下,且容易漏诊。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疫情,刚果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推行强制性昏睡病检测,每年有数百万人接受检查,这种强制检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但也引发了伦理争议,并存在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20世纪30年代,比属刚果在昏睡病防控方面采取了一项颇具争议的措施:强制检测

这项措施要求所有居民都必须接受昏睡病检测,无论他们是否出现症状,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检查淋巴结肿大情况,以及在淋巴液中寻找锥虫。

这项大规模的筛查行动,虽然看似不太人道,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昏睡病的蔓延,根据数据显示,从1931年到1940年,比属刚果的昏睡病病例数量显著下降。

但强制检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这种强制性的医疗干预措施侵犯了个人自由和隐私权,引发了伦理争议。

其次,大规模的检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当时的医疗资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再加上检测方法本身也存在局限性,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

尽管强制检测存在诸多问题,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仍然是控制昏睡病蔓延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强制检测的实施,使得大量的感染者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从而降低了疾病的传播风险。

据相关统计,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刚果每年大约有300万人被检测,占当地总人口的70%以上,1931年一共检测到了33502个昏睡病病例,1940年则下降到了11837例,可见强制检测却有效果。

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这种古怪的疾病在不久后突然消失不见,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又在非洲出现过一次,可没多长时间再次消失,时至今日,世界也没找到一个好方法治疗这种疾病。

●—≺ 小结 ≻—●

回顾人类历史中爆发过的疾病,不仅要感慨人类在疾病面前的渺小和顽强,尽管疾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也激发了人类的抗争精神和求知欲望。

从早期的摸索到后来的突破,人类在疾病防控的道路上从未放弃,科技的进步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有力武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疾病都是来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身上,人类应该对自然界有着敬畏之心,不要拿现阶段不成熟的科技去挑战大自然的底线,若能做到这点,想必疾病爆发的频率会减少许多。



主要信息源:

1、原文登载于南方健康202年3月11日:《曾把数百万人变成“活雕像”的疾病,神秘地消失了……》

2、原文登载于期刊《聪明泉》2005年5月20日:《“活死人”》

3、原文登载于浙江师范大学2023年6月1日:《20世纪初英国对乌干达昏睡病防治研究(1901-1910)》

4、原文登载于期刊《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21年10月21日:《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传染病——昏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