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14 14:38
古人赏玩琴、棋、书、石等,意在寻求心灵的慰藉,但有时却难以摆脱现实欲望的束缚。为超越困境,古人以纯然审美的眼光赏玩,追求“养眼”与“养心”。
“养眼”是赏玩之美的起点,能带来感性愉悦。如苏舜钦虽处人生晦暗阶段,但在苏州的生活中,他能通过赏玩图史琴尊、珍花奇石等获得满足。文人雅士修筑园林、亭台,如沧浪亭、陈谟的“一蓬春雨轩”等,都是为了“养眼”。金圣叹对硫磺之香的感受,也体现了身体感觉带来的精神欢乐。
从“养眼”到“养心”是更高层次。以“高山流水”为例,子期能成为伯牙的“知音”,不仅因其对音乐的敏感,还因古人在琴艺之上形成了关于情感、形象和意境的共识,即“琴德”。孔子、原宪、许由、荣启期等皆以琴展现理想人格,“琴德”与人格和道德境界相关,古人将抚琴作为“养心”重要途径,嵇康便是典型,他临终弹奏《广陵散》,体现了其超然境界。
白居易的诗亦表明,赏玩之美从“养眼”到“养心”是延续和飞跃。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领悟赏玩的层次与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