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5 17:02
最近在某音里看了之前梁宏达老师的一段视频,大概内容就是:“在最初的佛学典籍里,提到的都是戒荤,而这个荤在佛教里指的是有特殊气味的蔬菜(五荤:大蒜、韭菜、薤(xiè)、葱、兴渠),佛教徒吃了荤菜嘴里会有气味,上不适宜与佛对话,下不适合讲经说法。另外,五荤都是辛辣,带升发之气,不宜让修行者静心。佛教传入华夏后,到梁武帝萧衍,因为自己是皇帝,又是个不吃肉的虔诚佛教徒,才演化到之后的佛教徒不吃肉。”视频看完,我想到小时候也问过我母亲这个问题,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现在看来更像是乡下的老太太,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说出个所以。
从小就看到我母亲供奉佛龛,早晚各九叩,每逢初一 十五还会诵经,赶上佛教节日还会去附近寺庙听课、做法事(可能形容不准确)。那时候的农村,家家都会供奉神龛,记得高考前还被父母带去寺庙里求文曲星呢(文殊菩萨),工作之后发现,家人的这种信仰,更像是一种寄托和慰藉。在北京做房地产的人都知道,市场不好的时候,京西潭柘寺和八大处每天都能看到同行的身影,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拜佛前是无信仰的竞争对手,拜佛后才发现,在佛祖前许愿的还是这群竞争对手。
话题扯远了,既然从母亲、身边朋友口口中得不到准确答案,就把目光又投回网络,第二天就在某书上发帖求助:
最后得到的回答有以下几类:
1. 大多数回答,可能同样看过类似的视频,给出的是相同的答案:萧衍;
2. 极个别网友,列出了几本典籍的名称,但并没有典籍中的实际内容,并且该典籍名录与某度知道的词条及其相似,大概率也是网上搜索的;
3. 辩证的看官,或旁征博引、或举例说明,有道理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进行解释;
4. 喷子们,出现你想的到和想不到的攻击,之后就是谩骂。
看完评论后,马上进行了自我反思:
针对大多数人的回答,有两个方向的解释:1.被大数据干扰,看过同样视频的人会刷到类似的帖子,所以才会出现相似的论断;2.确实有很多人都有同样的困扰,不求甚解的我们至今还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典籍就在身边,只是要你拿起读一读,查一查。
针对极个别网友的回答:同样归类于不求甚解,有着对问题的热情,然后通过网络去解释网络的问题,只去复制粘贴,但没有进行甄别。
针对辩证看官们的回答:引出的故事和例子都是在为自己的论断进行辩解,甚至诡辩,这也是我们平时遇到问题后,最先有的想法,那就是企图证明自己的正确性,然后找出同类去共同坚持、坚守。
针对喷子们:呵呵,谢谢你们帮忙“盖楼”。
在发出本篇之前,我自己也在针对网络上给出的典籍名录在进行查找,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但一周过去了,并没有什么进展。一方面因为,典籍内容不太好找,很多网站转载都是部分或者片段。另一方面,找到了,很多篇幅很长,由于典籍中很多词汇需要翻译,晦涩难懂。通过这次讨论,发现不少生活中大家习以为常的观点,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该观点的成因,大家都是人云亦云。现在的网络中,为了吸引眼球,博得流量,更是放了很多假消息,或是断章取义。
最后希望看到最后的朋友,评论区能够说出你的观点,最好是有出处加以佐证。也可以明确提出哪里可以找到,我会第一时间去加以证实,从而解决心中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