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08 00:33
欢迎来到霜农闲侃侃的专栏!如您喜欢本作品,请评论、点赞、收藏,以便相互交流学习,感谢您的支持!
文案:霜农闲侃侃
编辑:霜农闲侃侃
雅致的对联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同时也需注意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了解对联的规则与原则,方能对出自己满意的辞句。
一、文人笔下多风骨
1、节奏、框架、押韵
(1)、文人笔下 / 多(动词) / 风骨(名词)
(2)、(平平仄仄平平仄)
2、意境意蕴
泱泱华夏,历经千年风雨,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绝非仅凭庞大的人口和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真正支撑我们的是那独特的风骨与傲然之气。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勇无畏的英雄与杰出之士,以其言行铸就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壮丽史诗。而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更是用他们手中的笔墨,将这份精神浓缩成汉字,化为那些最为激昂壮美的诗词,跨越时空,点燃了无数人的热血与激情。
(1)、粉身碎骨为清白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石灰吟》
石头经过千锤百炼,万凿磨砺,最终从深山中运输而出。再 经过烈火的焚烧,直至粉身碎骨,最终留下青白的粉末,成为石灰。诗人借助石灰的生产过程,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高尚品质和纯洁精神的追求。即使面临粉身碎骨的境地,也无所畏惧,保持内心的清白与纯粹,为世间留下一份正义和光明。
(2)、碧血丹心照汗青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 文天祥 《过零丁洋》
诗人描述了自己一生起起伏伏的遭遇,从苦读经书开始,经历了无数战争和磨难,仿佛四周都充满了战火和硝烟。由于朝廷的姑息政策和种种内部矛盾,导致他们屡遭失败,最终兵力耗尽,四面楚歌。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文天祥不幸被元军擒获,而他心中所坚守的宋朝,在临安失守、恭帝被俘后,已经名存实亡。他的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儿女离散,自己孤苦伶仃,如同水上浮萍,无依无靠,凄凉至极。对于文天祥这位心怀天下的爱国志士来说,目睹国家的沉沦和人民的苦难,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无法用言语表达。
事关存亡的江西之战,文天祥的军队死伤惨重。他仓皇撤退至惶恐滩,那一刻的惊悸和绝望仍历历在目。昔日并肩作战的将士们已不复存在,只有他一人孤军奋战。如今,他身陷囹圄。他知道,自古就没有人能避免死亡,但可以留下一颗赤诚之心,永远照耀在历史的史册上。全诗在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中收摄全篇,高度凝练的表现出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这是对自己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的坚守,也是对国家、对民族的一份深沉的责任感。
文天祥于祥兴元年冬,在广东兵败被俘,自杀未遂,被元军押解。经过零丁洋,至南宋最后坚守的一个据点——宋帝赵昺徙居在海中的崖山。元军统帅反复逼迫天祥修书招降宋朝诸人,均被文天祥拒绝。文天祥写下了《过零丁洋》,以之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崇高的民族 气节。
二、烈士心中存壮志
1、节奏、框架、押韵
(1)、烈士心中 / 存(动词) / 壮志(名词)
(2)、(仄仄平平平仄平)
2、意境意蕴——烈士暮年壮心酣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汉 曹操 《龟虽寿》
神龟虽然长寿,但终究会有死亡的时刻;螣蛇能够乘雾升空,看似无所不能,但最终也会化为尘土。老骥虽然年迈力衰,躺在马槽里,但它的志向仍然是在千里之外。烈士到了晚年,他们的雄心壮志仍然不会消失。
前两句通过对长寿与短命、强大与弱小的对比,后两句借助对老骥和烈士的描绘,不但充分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提醒人们珍惜生命,不断奋斗;而且赞美了那些在年老时仍然保持坚定信念和远大志向的人。蕴含着诗人自己执着追求事业和理想的坚定信念。
三、结语
文人风骨,是历史长河中最为闪耀的星光;烈士壮心,是民族复兴的不灭火种。前者用笔作剑,以墨为血,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着不朽的诗篇;后者在战火纷飞中勇往直前,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理想,在硝烟战火中诠释着“马革裹尸”的信仰。这种风骨壮烈,不仅体现在作品中,更深深地烙印在灵魂里,成为永恒不灭的脊梁。
师友们有何高对,请赐墨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