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龙场悟道》:走出精神内耗的迷雾,重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发表时间: 2024-08-26 12:04

《龙场悟道》:走出精神内耗的迷雾,重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余秋雨曾这样评价一个人,说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有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唯他文武两面登峰造极。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今天仍然被许多人推崇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王阳明。而提起王阳明就不得不提起颇具神秘色彩的“龙场悟道”,在这场看似是小说中修炼绝世武功的情节,推动了王阳明从低谷走向辉煌,悟出的道理也被后世许多人奉为成功法则。

伟大的人物出生一般都会有神奇的事情,据说王阳明出生时,他的祖母梦见神仙踏着祥云到他家中,于是他的祖父便给他取了王云的名字。小王云出生后,一直到5岁仍不会说话,家里人也怕他是个哑巴,于是到处带他求医问药,可总是不起作用,直到遇见一个和尚,和尚告诉他们这是泄露天机的代价,给他改了名字就好了。于是,他的祖父便给他取名王守仁,取自《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希望他能够坚守仁德。“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冥冥之中他已经从名字中肩负起守卫儒学的使命。

王守仁出生就含着金汤匙,上文中提到的他的祖父王伦,一生开馆讲学,弟子众多。他的父亲王华,状元及第,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惊人的天赋加上浓厚的家庭氛围,让王守仁自小就博学多才,意气风发,12岁那年便立下了做圣贤的志向。

相传,12岁的王守仁和私塾先生就“何为第一等事”有着不同的见解。私塾先生认为是“惟读书登第耳”,意思是读书考取功名,像王守仁的父亲王华。而王守仁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从此时起,他即确立了“读书做圣贤”这一人生志向。

有了明确目标的王守仁更加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既深刻领悟佛道,又精于诗词歌赋,还研习兵书,推演战争,这也为后来他的军事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8岁王守仁进士及第,进入官场。

7年后,明武宗朱厚照即位。朱厚照在历史上可没有什么好名声,宠信刘瑾等八虎,营造豹房,广招美女,纵情玩乐。此时的朝堂乌烟瘴气。刘瑾等宦官专权,人人自危,不敢发表意见。20多名有良知的官员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上书皇帝,请求严惩刘瑾等人,结果全部被打入死牢。

王守仁自幼读的是圣贤书,心中坚守的是正义。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上疏为这些官员辩护。皇帝昏庸,把王守仁的折子交给了刘瑾处理,刘瑾得知后十分恼怒,立即将王守仁打了40大板,贬官至贵州龙场当驿丞。途中,安排杀手准备将其斩草除根。王守仁制造假死才逃过一劫。

王阳明这一路可以说是九死一生,除了刘瑾的追杀,还有恶劣的环境,此时的贵州,虫毒瘴疠,荆棘遍地,亡命之徒四处出没。从出京到贵州龙场,整整过去了2年,此时的王守仁可以说经历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刻,已看透了荣辱。

他给自己做了个石棺,躺在里面不断反思自己这些年的遭遇,对圣人之道有了新的感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外者,误也”,圣人之道来自于本心,而不是来自于外物。提出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将心中固有的天理贯彻到客观事物中去。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通俗的解释就是,你内心想要什么你就去追求什么,不要被不相干的事物,外界的评价看法以及无意义的事情所干扰。不攀比、不焦虑,放下精神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