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1-16 16:04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总是喜欢,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茶桌换个样子。
人真的是会变的。
许多年前不喜欢的物件,现在再从闲置处翻找出来,倒是非常合眼缘。
有一块老船木,跟了我们很多年。
从前觉得它太素太大,摆在桌面上,哗的一下子,就占了不少地方。
现在却怎么看都顺眼,原木色古朴古拙,韵味天成。
摆上桌后,能充当茶盘。
能衬得那些柴烧出来的茶器更显沉稳,天然落灰釉的灵动变化,搭上大地色的船木,反倒相得益彰。
对了,煮茶时也很不错。
将一壶热腾腾的茶汤煮出来后,将煮茶壶从滚烫炉面取下。
彼时,壶底温度极高,正亟需一方安稳的承载处。
将其摆置在厚实的船木茶盘上,更稳妥,不会让桌面烫出一圈白印。
等茶汤稍凉一会,自然降温后,将热茶从中倒出。
分汤入杯,举杯慢啜。
温热甘醇的茶汤在冬日喝起来,是一种极暖身心的享受。
不过在冬日煮茶时,有许多困扰一直盘亘在茶圈中。
譬如,以下提到的这3点。
《2》
一、 煮老白茶都是选饼茶吗?散茶能不能煮?
有茶友观察到,入冬后大家一提到煮老白茶,几乎有一条默认的规矩——选茶饼。
几乎没人主动选择煮散茶,这是为什么?
他之前尝试过煮2020白露茶,一壶水大概有500毫升,往里面放了三克茶,煮开后也有药香,但感觉没有盖碗泡着好喝……
从茶友发来的长长一段话,能拆分出许多小细节。
白茶里,存满3年以上都算老茶。
不过,受到产量高低影响,老寿眉比老牡丹、老银针更常见。
而同样是老寿眉,受到体积蓬松度影响,饼茶常见,散茶难得。
因为连梗带叶采下的寿眉,实在太过蓬松,像是一团棉花。
装入大箱后层层密封起来,看似满满一大箱,实际重量不到十斤,存起来很占仓库空间。
同样的仓位面积,换成存饼茶,能省下好几倍的空间呢。
受此影响,目前在白茶圈,每当提到老白茶时,许多茶友会不自觉联想到各式寿眉压成的饼,倒也是情理之中。
至于散茶与饼茶,哪个煮了会更好喝,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它们的主打风味特色,各有不同。
散茶,胜在原味天然,药香陈香等天然干燥植物类香型沉稳纯粹。
泡也好,煮也罢,汤中的清醇茶味,别具一格。
而压成饼的寿眉,在压饼蒸压期间,部分茶味物质已经率先顺着破裂的叶片缺口,析出附着在表面,经过干燥后定型下来。
由于建立在散茶基础上,再次经历了压饼,饼茶的整体发酵程度、茶味甘醇程度,比散茶更显。
冬日迟迟,煮上壶陈年白露饼,汤中的甘醇感、稠滑感、绵柔感,更显细腻。
啜一口,唇齿便有熨帖舒适感。
散茶清醇,饼茶甘醇,两者之间难以分出孰好孰坏。
只能说,只要选对了好茶,高品质的老白茶 绝对是“宜泡宜煮”的存在!
《3》
二、压太紧的茶饼,泡茶不容易出味,煮茶更好?
圈一下重点,“压太紧”这三个字,一眼就能看出不对劲。
以今时今日的成熟白茶压饼技术,好端端的压饼,不至于将茶饼压成硬铁饼一块。
除非是,压饼技术没有练到家,制茶期间出现重大失误。
譬如,在至关重要的压制定型环节,没有给一款白茶调整量身定制的参数。
正式下压时,温度太高,力度太高。
不仅用力过猛,并且定型时间过长,迟迟没有松开。
这就导致模具内的茶,紧压蜷缩成一块。
等烘干出来后,整体硬邦邦的。
轻拍两下就像碰到了硬石板,坚硬如石。
当茶友们买到这类硬铁饼后,展开包装,看到实物,后续会迎来一系列糟心事。
首先,撬茶难。
撬开过程远比正常茶饼费劲,要费很大力气,才能顺利将茶刀伸入其中。
其次,碎茶损耗大。
哪怕一板一眼,按照教科书式的撬茶饼方法,逐层撬开茶饼。
但由于茶饼压太紧,撬茶力道难以把控。
哪怕经手过无数块茶饼的老茶客,碰到这样的铁饼,也免不了撬碎一堆茶。
完整的350克茶饼,撬开过后,碎掉一大半,实在太可惜。
最后,没法走入正常冲泡流程。
压饼太紧,属于严重制茶缺陷。
不论是压饼时,温度太高,时间太长,力度太重,亦或者其它成因导致。
压饼太紧太死,都注定会让白茶内在茶味物质遭受严重打击,大量流失。
用盖碗泡茶,照常轮番沸水迅速冲刷,紧压成块成团的茶饼迟迟不能泡开。
即便泡到三冲四冲,茶味依旧单薄,不醇厚,缺乏层次。
换成煮茶,情况也不会变好。
哪怕是煮久一点,能将茶饼逐渐渗透煮散。
但一块受了伤的茶饼,煮出来后照样不香、不醇、不好喝,何苦来哉?
《4》
三、白茶饼撬出来很多碎末,该怎么煮?
先排除茶饼自身品质影响。
如果这块茶饼,整体掂量观察下,压制程度松紧适中,不存在上述的铁饼问题。
同时撬开一刀、两刀后,通过直观对比,能看出里外用料一致。
表里如一,中间没有故意掺杂碎料的嫌疑。
那么,只能归因在撬茶的方法不对。
撬开茶饼时,没有顺着茶饼压制层次方向,暴力硬掰撬散。
期间,会撬碎不少原本叶片相对完好的茶叶。
这些撬碎的茶,会带来后续的冲泡麻烦。
所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于学会正确撬茶手法,减少碎茶损耗。
撬白茶饼前,建议用茶刀等专用工具。
接着,从茶饼侧面寻找突破口。
顺着相对空隙处,将茶刀往里伸进去后,顺势一抬。
就能轻松得出一片形状接近土豆片的茶饼片,内部能保留相对完整的叶片。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撬茶技术再好,同一饼茶经过多次撬开后,难免会积累不少碎茶。
积少成多,数量不少。
对待这些平时撬碎攒下来的茶叶,煮茶应对起来也不难。
很简单,用茶包。
网上买点植物纤维制成的茶包(隔渣袋),往里装入适量碎茶后,绑紧袋口。
需要煮茶时,往内放一包碎茶。
这样在煮开后,不必担心碎茶渣“满场飞”,等到最后收拾时,壶内全部沾满碎叶,清洗过程无比糟心。
直接提起碎茶包,再照常清洗,收拾过程更省力省心。
《5》
很早前,看过一本散文集。
名为《慢煮生活》,作者是汪曾祺老先生。
书里描述的场景,很适合做这篇的收尾。
治大国如烹小鲜。
如果将冬天的生活比作烹饪,那么,它一定最适合文火慢炖。
像过冬滋补时,用丰富的原料,慢慢炖一锅鸡汤。
精心烹调,保留最鲜美的滋味。
冬日漫漫,煮茶也很适合慢生活。
煮上一锅茶香萦绕茶汤,能让冬日不再显得沉闷。
过冬,煮茶,煮老白茶。
其实,没有严格的茶类限制。
散茶饼茶不拘,只要是好茶,都适合煮上一壶甘醇味美的香汤!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