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30 18:14
“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只有“空寂”才是“诸法实相”。那么怎样把握“诸法实相”呢?僧肇写了《般若无知论》,论述对“诸法实相”的认识。
“般若”是梵文prajna音译,即智慧或圣智。般若无知,即最高的智慧是无知之知。僧肇认为,要认识“诸法实相”,获得般若智慧,只有通过否定世俗认识才有可能。
他引用《道行般若经》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即去除一切理论认识中的概念、语言文字,用直观去体悟。好比一面镜子,镜子真实地反映出所照之物,但对所照之物并不加以主观的评价和界说。没有明言区别没有爱憎取舍,无所知,无所见,“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即无知而无所不知。这样的知才是般若智慧。
不难看出,僧肇在此吸收了老子“绝圣弃智”的认识思想。老子认为,对“道”的认识是不能采用一般的认识方法的,必须“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保持内心的安静,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把握它,“涤除玄览”,抛弃一切功利私欲,深观远照。同样,要把握“诸法实相”,也必须“虚心玄鉴,闭智塞聪”。这样就能获得无知的般若,进入无名的涅槃境界。
涅槃译为圆寂,是功德圆满、过患寂灭的意思。无名的涅槃境界,是获得般若智慧后进入的一种无生灭、无名相、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境界。僧肇在《涅槃无名论》中云:“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见佛(实现了涅槃)的人就能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成佛的目的。
至此,僧肇以大乘般若性空理论为基础,结合传统的老庄哲学,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佛教 理论的传播和进一步发展作了必要的准备工作。他自己因此成为隋唐时期重要的佛教宗派——法性三论宗的理论奠基人。他的假有性空、般若无知的观点给后来的禅宗很大影响,他的思想和著作直到今天都受到佛学界和哲学界人士的广泛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