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21 04:09
“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不知不觉,白露节气已经进入尾声,明日9月22日就是今年秋分节气交节的时间,换言之,当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我们就正式迎来秋分节气了,如果把整个二十四节气按照天干地支来划分,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西方(酉位),即秋分交节。
秋分,二十四节气中第16个节气,也是秋季第四个节气,在《春秋繁露》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意思是说在秋分当天,阴阳力量达到平衡状态,因此昼夜时间相等,寒暑也趋于平衡。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均分,各为12小时,同时气候也彻底转凉,是气候学中真正的“入秋”。
秋分和“春分、夏至、冬季”相同,都是“四时八节”之一,并且代表着每个季节的转换。古人把四季按五行分配,分别为春季树木、夏季属火(长夏为土)、秋季属金、冬季属水,每个季节的转换都代表着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秋分代表的是秋季过半,因此,在我们老祖宗看来,进入秋分代表着秋天的金气达到顶峰,因此即将开始衰败,同时冬天的水气由此而生。
故,秋分也是一个“金离水生”的时节。
俗话说“秋分不养,一年白忙”,进入秋分节气,也来到了秋季的中期,此时天气变化较大是养生的关键时期。古人认为,如果在这个时期不注重养生,可能会影响到全年的身体健康。在我国民间就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意思是说在秋季,气温逐渐下降的时候,不宜过早穿上厚衣服,要适当的“冻一下”,以便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但要注意,“秋冻”也要因人而异,体质较弱的老年人或小孩不宜秋冻,要注意保暖。
在民间还有“秋分前后必有雨”的说法,这是由于冷空气开始活跃,当与暖湿气流相遇,就容易形成降雨天气。这时候就更要注意保暖,因为秋分后随着一场一场的降雨,气温也会骤降,老人常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就是这个道理。
进入秋分,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日照时间减少,农作物也将进入成熟期与收获期。农民们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因此,秋分被赋予了“丰收节”的美誉。但此时是一段宜晴不宜雨的时间,因为无论是粮食的收割、运输、晾晒还是储存都离不开晴天,如果遇上了连续的阴雨天,无疑会耽误农时,影响之后的秋种。
关于秋分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正如农谚所说:
秋分稻见黄,大风要提防
秋分天天雨,让人心焦急
秋分阴雨连三日, 种得晚了碰年头
秋分晴一日, 种麦要抓紧
秋分无雨晴好天,枕着馒头过大年
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
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
......
类似这样的农谚还很多,由此可以看出,秋分后的降雨带来的不仅是降温,对粮食作物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而且降雨天还常常伴随着大风,这很容易导致高杆作物出现倒伏的情况,虽说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能让农民省很多力气,但倒伏的农作物是无法用收割机进行收割的,需要农民人工收割,这将会大大推延秋收的进度,这也是农民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古代没有先进的技术来预测天气,古人只能通过观察四时寒暑的变化,从中总结出一些推测天气的经验,从现代气象学来说,这也被称为“气象韵律”,即一段时间的天气,对之后5天、10天、20天,乃至半年的影响规律。
进入秋分节气,大部分地区正式转凉,也会一天比一天冷,古人就会根据秋分当天的天气提前推算冬天的天气走向,民间就有着“冬天冷不冷,就看秋分节”的说法,明日9月22日(农历八月二十)秋分,那么,今年是冷冻还是暖冬?我们来看看农谚咋说的。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秋分交节这天下起了雨,并伴有打雷、闪电等天气,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这预示着到了立冬节气前后,就会下起鹅毛大雪,这也说明冬天会比较冷,是一个冷冬。
所谓“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冬天降雪较多,虽然会带来寒冷的天气,但是对于一些越冬农作物确有着好处,当降雪后的积雪覆盖在农田上,可以有效地阻止土壤热量的散发,相当于一层“保暖膜”,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保温环境,从而防止越冬作物发生“冻害”。
而且,天气回暖时,积雪就会融化形成雪水,有助于庄稼吸收水分,在初春时期,农作物初醒,此时正是需要水分的时期,雪水相当于为农作物提供了一次自然的浇灌。特别在干旱地区,雪水更是宝贵的淡水资源。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秋分这天的天气很冷,甚至需要穿棉衣来御寒,那么预示到了冬天的“三九”时期,人们会因为太过寒冷而选择不出门。
“三九”是我国“数九寒天”中一个日子,在古代物质缺乏,人们为了挺过寒冬,就发明了“数九表”以此来计算寒冬的日子,其中用了9个9天来划分寒冬,第一个9天被称为“一九”、第二个“九天”被称为“二九”......以此类推,到了九九尽,一共八十一天,寒冬也就过去,春暖花开的日子就来了。
老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意思是说三九和四九则为“数九”中最冷的两段时间,如果三九特别冷的话,就像上面所提到的,就需要有积雪来保护越冬作物,如果没有积雪,那么这样寒冷的三九天,农作物很容易发生“冻害”,不过从现代技术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用太过担心,毕竟现在的温室大棚技术,已经可以保证农作物安然过冬,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过季蔬菜我们同样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原因。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秋分这天阳光很大,并且很炎热,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这预示着到了寒冬腊月(农历十二月)的时候,穿一件单衣就可以抵御冬天的寒冷了,虽说这个说法有一点夸张,但它突出的是一个“暖冬”的说法。
温暖的冬天想必大家都喜欢,但对于农作物来说,恰恰相反,特别是对于需要越冬的农作物来说,暖冬会导致作物迟迟不能进入休眠期,从而持续生长和消耗体内养分。例如,小麦在暖冬下可能会继续旺盛生长,而不是进入休眠期积累养分,这会导致小麦植株细弱、分蘖能力差、易倒伏等。
除此,暖冬后春季天气回暖较快,但也可能出现冷暖剧烈变化的情况,例如出现“倒春寒”天气情况,即初春时节,气候温度回升较快,但在春季后期,气候温度会迅速下降,从而出现一段低温的寒冷天气。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返青或拔节生长阶段的冬小麦,就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从而影响产量甚至绝收。
除此,古人根据经验,观察到秋分交节的时间对冬天的天气也会有一些预兆,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啥说法:
这句农谚意思是说,如果秋分交节的时间在农历八月,这预示着冬天的天气比较冷;相反,如果秋分在八月下旬交节,那么预示着正月天气就会开始回暖,人们也因此脱下棉衣,说明是“暖冬”。
今年秋分交节的时间为9月22日,农历八月二十,这属于在八月中旬,因此,今年是“秋分在月中”的说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秋分交节的时间在白天,冬天就会比较暖和,穿一件单衣就能抵御寒冷;反之,秋分的交节时间在晚上,那么预示秋天会比较寒冷,忍耐力较强的老牛都忍受不了,当然“冻死牛”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
今年秋分的具体交接时间为9月22日20时43分27秒左右,20时指的就是晚上8点,很明显这是“晚上秋分”,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的冬天或许是一个“冷冬”。
类似的说法还有“早秋分,冬不冷;晚秋分,冬天寒”,这句话的意思和上面相同。
总结,老话说“冬天冷不冷,就看秋分节”,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如果秋分这天的天气很冷、并且下起了雨,这预示到了冬天就会比较冷,是一个“冷冬”的预兆;而秋分这天比较炎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分不分”,那么这预示着冬天就会比较暖和,这是一个“暖冬”的预兆。
明日秋分,你那里预报会下雨吗?你喜欢冷冬还是暖冬?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