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探寻乾隆给英国国王的信:一段愚昧与智慧的碰撞

发表时间: 2024-08-09 17:23

探寻乾隆给英国国王的信:一段愚昧与智慧的碰撞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793年的秋天,北京城外的热河避暑山庄内,年迈的乾隆皇帝端坐龙椅,目光威严地俯视着跪在殿下的英国使臣马嘎尔尼。

这位来自遥远西方的使者,带着他的国王乔治三世的亲笔信,历经万里跋涉来到这个神秘的东方帝国。

但他们所期望的通商互利,却在乾隆帝高傲的态度中化为泡影。

几天后,乾隆帝挥毫泼墨,写下了一封976字的回信,这封信字字珠玑、字字傲慢,将清王朝的盲目自大彰显得淋漓尽致。

而现在,这封信被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成为后世研究中英关系的珍贵史料,当人们细读这封信时,不禁会感叹:这976个字,竟成了大清帝国走向衰落的预言。

乾隆的傲慢

1792年的伦敦,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正在温莎城堡的书房里踱步。窗外的泰晤士河波光粼粼,映照着英国蒸蒸日上的国力。

刚刚经历工业革命的英国,此时正急切地寻找新的市场,突然‬间国王的目光落在了书桌上的一份报告上——那是东印度公司提交的关于中国市场的调查。

报告中提到,那个遥远的东方帝国,据说有着取之不尽的财富和无数的商机。

于是国王召来了他的幕僚们,开始筹划派遣使团到中国的事宜,他们精心挑选了礼物:最新式的纺棉机、织布机,还有一个令人惊叹的110门大炮的军舰模型。

这些礼物不仅代表了英国的善意,更是展示英国先进工业水平的绝佳机会。

1792年9月26日,伦敦泰晤士河畔码头上人头攒动,“狮子号”战舰雄姿英发,停泊在码头旁。

马嘎尔尼勋爵站在甲板上,看着忙碌的船员们将最后一批物资搬上船,他的心中充满了使命感和期待,却也隐隐有些不安。

虽有顾虑,但在马嘎尔尼心中,英国带去的不仅是礼物,更是文明⁢与进步,他相信中国人会明白合作的好处。

但事实证明,马嘎尔尼的乐观是多么的天真。

当使团于1793年7月抵达舟山时,他们就感受到了清朝官员的冷淡态度,尽管他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礼物,但在清朝官员眼中,这不过是又一个“蛮夷小国”的朝贡罢了。

使团一路北上,终于在1793年8月抵达了热河避暑山庄。

此时正值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整个避暑山庄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但等待马嘎尔尼的却是一场关于礼仪的激烈争论。

马嘎尔尼听到清朝官员让他们的使臣行三跪九叩之礼要求后,脸色顿时变得铁青,他表示这绝对不行,他们是代表英国国王来访的使团,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双方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在欢迎宴会上单膝跪一下,但在正式寿宴上仍需按清朝礼仪行三跪九叩礼。

1793年9月14日,期待已久的会面终于来临,乾隆皇帝端坐在避暑山庄的大殿之上,周围站满了朝中大臣。

马嘎尔尼带领使团成员缓缓走入大殿,他的心中充满了紧张和期待。

当马嘎尔尼单膝跪下,将英国国王的亲笔信和精美的西洋钟表呈上时,他希望能看到乾隆帝脸上露出赞赏的神色。

然而让他失望的是,乾隆帝只是淡淡地瞥了一眼那些礼物,就把目光移开了。

几天后,马嘎尔尼再次觐见乾隆帝,这次他鼓起勇气提出了英国的要求:互通有无、在广州划出一块小岛供英国商人居住、允许英国人在浙江和天津等地通商、在北京设立仓库等,但这些要求在乾隆帝看来简直是荒谬至极。

在他眼中,英国只是蛮夷,清王朝泱泱大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怎么能与蛮夷互市?至于你们想在我国设立商馆,更是痴心妄想。

马嘎尔尼听完翻译的话,心中一沉,他意识到,这次使团的任务恐怕要以失败告终了。

就在使团准备离开之际,乾隆帝命人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回信《敕英咭利国王谕》,这封信足足有976个字,通篇洋溢着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和对“蛮夷小国”的轻蔑。

(感兴趣的可以搜索《敕英咭利国王谕》原文)

留作‮笑柄

这封信不仅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要求,更是将英国视为朝贡国来对待,乾隆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此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国力正在快速增长。

当马嘎尔尼带着这封信踏上回程的路途时,他的心情异常沉重,因为他知道这封信不仅仅是对英国的傲慢回应,更可能成为日后中英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回到英国后,马嘎尔尼向乔治三世汇报,称清朝虽然表面上繁荣昌盛,但实际上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他向英国国王讲述了中国军事装备的落后,而百姓生活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好,最重要的是,清王朝对外界的发展一无所知,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乔治三世听完报告,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要打开中国的大门,恐怕不能只靠外交手段了。

另一边,乾隆和他的朝臣们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来临,他们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认为区区“蛮夷”不足为惧。

乾隆甚至在位子写的《钦定四库全书》中,专门收录了这封给英王的回信,作为“圣训”流传后世。

到了19世纪中叶,乾隆那封976字的信件正静静地躺在大英博物馆的展柜里,参观的人们驻足观看,不禁感叹历史的讽刺。

谁能想到,就在这封信被写下60年后,英国的军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的腐朽和落后在西方列强的铁蹄下暴露无遗,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如今只能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画押。

人们不禁开始幻想:如果当年乾隆能够放下身段,正视英国的实力,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历史会不会有所不同?如果清朝能够及时改革开放,会不会避免后来的百年屈辱?

这封976字的信,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展示了一个帝国在走向衰落时的盲目自大,也警示后人: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只会让一个国家越来越落后。

现在,这封信依然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成为了研究中英关系的珍贵史料,每当有人驻足观看时,都会不禁感慨:历史的教训,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文字之中。

乾隆的这封信,不仅仅是976个字,更是一个帝国衰落的预言。

它提醒我们: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接纳新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

1.阿兰·佩雷菲特(法国).《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08-01

2.(清)国史馆.《大清历朝实录》.中华书局.2012-11-30.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一千四百三十四 乾隆五十八年条

3.马戛尔尼访华背后的阴谋.中国文化数字报

4.礼仪之邦最后的固执 马嘎尔尼访华始末 .新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