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囚犯眼中的和珅临终嘱托揭秘

发表时间: 2024-06-26 17:38

囚犯眼中的和珅临终嘱托揭秘

引言

“巨贪和珅临终前,对隔壁狱友说:你若不死,出去后帮我办件大事。”这是和珅在生命尽头发出的最后请求,背后隐藏着一个贪官从清廉到腐败的堕落过程。

和珅,这位清朝乾隆时期权倾朝野的大臣,以惊人的贪腐积累了巨额财富,却在乾隆去世后迅速倒台,结局悲惨。

在他的生命最后时刻,和珅的嘱托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无情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本篇文章将带您深入探讨和珅的生平、罪行及其最终的悲惨结局。

贫寒出身到初入仕途:和珅的早年经历

和珅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的父亲常保福建副都统,和珅幼年时,家境尚可,但他的人生并不平坦。



和珅3岁时,母亲在生下弟弟和琳后因难产去世;9岁时,父亲也因病去世,父母的早逝让和珅和弟弟陷入困境,兄弟俩在家中老仆和父亲偏房的照顾下勉强度日。

幼年的和珅目睹了生活的艰辛,早早地承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他逐渐学会了独立和坚强。

每天清晨,和珅都会早早起床,帮助家人挑水、砍柴,尽力分担家务,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从未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在老仆的帮助下,和珅有幸进入咸安宫官学学习,在这里,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能力和语言天赋,他不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还通读四书五经,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少年。

和珅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咸安宫官学中表现优异,得到了师长们的赞赏,然而,尽管学识渊博,他在科举考试中却屡次名落孙山。



科举考试的失利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努力学习的决心。

虽然在科举中屡次失败,和珅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凭借自身的才华和机遇,逐渐走上了仕途,他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职位,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最初,和珅为官清廉,拒绝接受贿赂,努力为百姓办实事。

一个春天的早晨,和珅在府衙处理公务,一个低级文书官员安明前来拜访,手中捧着厚重的礼物。

安明希望通过送礼得到和珅的保举,升职为司务,和珅看着眼前的礼物,面色平静地说道:“我不能收下这礼物,为官清廉是我的本分。”说完,他让随从将礼物退还,并婉言拒绝了安明的请求。

和珅的清廉得到了同僚和百姓的认可,他在仕途上的表现也逐渐受到上级的关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珅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贪欲逐渐在他心中滋生。



贪污之路:和珅的罪恶累累

和珅第一次感受到大权和大财的诱惑是在李侍尧一案中,李侍尧,大学士兼云贵总督,在乾隆四十五年被揭发涉嫌贪污。

乾隆下旨命和珅等人前往云南查办此案,和珅到达云南后,通过严刑拷打李侍尧的管家赵一恒,终于得到了李侍尧贪污受贿的证据。

和珅亲自审讯赵一恒,审讯室里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汗水和血腥的气味,赵一恒被绑在刑架上,身上布满了鞭痕,和珅冷静地看着他,逐一提问,赵一恒在极度的痛苦中终于招供,和珅得到证据后,立即将其呈报乾隆。

李侍尧最终认罪伏法,被判处斩监候,和珅因办理此案有功,被乾隆提拔为户部尚书,并很快升为御前大臣,得到了丰厚的赏赐。



在这过程中,和珅私吞了李侍尧的大量财产,这让他第一次尝到了贪污的“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和珅在尝到贪污的甜头后,逐渐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的贪欲不断膨胀,手段也越来越隐蔽。

最初,他直接收受银两,但很快发现这种方式容易暴露,于是,他发明了一种“雅贿”方式,行贿者不直接送钱,而是送上古玩字画,看似文雅,实则暗藏贪腐。

和珅还以他人的名义开设古玩店,专卖赝品,行贿者以高价购买赝品,从而实现贿赂的隐蔽操作,这种方式类似于现代的“洗钱”,让和珅在贪腐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隐秘和顺畅。

这种方式类似于现代的“洗钱”,让和珅在贪腐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隐秘和顺畅。



尽管和珅在贪污受贿上无所不用其极,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他不贪朝廷赈灾款和科举经费,因为知道这两笔钱的动用容易引起乾隆的怀疑和震怒。

然而,和珅通过卖官鬻爵,继续积累财富,他公然卖官,只认钱不认人,成为朝中一大弊病。

和珅通过结党营私,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他与刘墉为首的御史派形成对立,成为朝中四大势力之一的“贪官派”。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财和权力,和珅甚至向商人收取“商费”,不交钱的商人会被灭门,然后和珅对外宣称是被盗匪所杀。

在和珅巧妙的权谋和敛财手段下,他的财富和权力迅速积累起来,他不仅讨好乾隆,还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形成了庞大的政治网络。



在乾隆的庇护下,和珅的地位愈发稳固,俨然成为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皇帝”。

和珅之所以能在乾隆面前获得如此高的信任和宠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于讨好乾隆,和珅不仅在政务上表现出色,还在文艺方面下足功夫。

他学诗、写诗,模仿乾隆的风格,创作出许多迎合乾隆口味的诗词,赢得了乾隆的欢心。

和珅最知名的讨好乾隆之举,是提出“议罪银”制度,乾隆喜欢南巡,但南巡需要大量资金,国库难以承担。

和珅提出,可以通过“交钱免罚”的方式解决财政问题,官员犯错后,根据罪行轻重交纳银两,免除或减轻刑罚。这些银两直接进入乾隆的私人库房,用于南巡和其他开销。



和珅通过这一制度,迅速为乾隆筹集了大量资金,解决了乾隆的个人财政问题,这一制度不仅让乾隆对和珅更加信任,也让和珅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和珅在乾隆晚年权力达到了巅峰,甚至被称为“二皇帝”,乾隆命和珅在自己和嘉庆之间传达圣旨,使和珅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成为“摄政”,和珅通过在朝中安插亲信、监视嘉庆等手段,牢牢控制着朝政。

然而,和珅的家庭生活在此时也遭遇了重大的打击,他的妻子、孙子相继去世,唯一的弟弟和琳也在军中感染瘴气去世。

这些接连的打击让和珅开始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但他依然沉浸在权力和财富的追逐中。

嘉庆的隐忍与最终爆发

尽管嘉庆对和珅的所作所为心生不满,但他深知在乾隆在世时无法对和珅动手,只能隐忍韬光养晦,嘉庆一方面表面顺从,另一方面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铲除和珅。



乾隆驾崩后,嘉庆立即展开行动,解除和珅的一切职务,将其下狱并抄家,和珅在大牢中清楚自己难逃一死,但他在临终前,仍惦记着自己的侄子丰绅宜绵。

临死之前,和珅对隔壁的狱友福长安做出了最后的嘱托,福长安,是和珅的一党,背景显赫,是正宗的皇亲国戚。

福长安的父亲是富察·傅恒,哥哥是福康安,都深受乾隆的信任,而他的姑姑则是乾隆的爱妻富察皇后,嘉庆是不会处死福长安的。

和珅深知,福长安大概率能平安走出大牢,因此将照顾侄子的重任托付于他。

福长安听后,沉默片刻,郑重地点了点头,和珅听后,脸上露出了一丝释然的神情,他知道,至少自己的血脉还有人照顾。



不久,和珅被赐白绫自尽,福长安在和珅案结案后被释放,他不负和珅的嘱托,通过一番打点,最终使丰绅宜绵免于一死,但丰绅宜绵的爵位被夺,生活从此陷入困境。

福长安虽然竭力帮助丰绅宜绵,但由于自身的局限,他能做的也有限。

福长安被外放出京后,丰绅宜绵失去了最后的依靠,生活愈发艰难,为了生计,丰绅宜绵不得不在街头以算命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最终,丰绅宜绵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含泪离世,结束了他那充满苦难的一生。

结语

和珅的一生,从贫寒少年到乾隆宠臣,再到权倾朝野的“二皇帝”,最后以悲惨的结局收场,展现了权力与贪欲的极致。



他的贪腐行为和最终下场,警示后人:无论权力多么巨大,财富多么丰厚,失去道德与节制,终将走向灭亡。

和珅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清朝晚期政治腐败的一个缩影,通过和珅的故事,我们看到了贪腐的危害,也明白了廉洁和公正的重要性。

这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作为后人的警钟。



参考资料:中国贪官之最和坤 - 中国知网 (cnki.net)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清军机大臣和坤 - 中国知网 (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