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突破常规!一条鱼助力盘活城市闲置资源

发表时间: 2025-07-25 11:19

来源:【中华泰山网】

绿树阴浓夏日长。在东平县一条寻常小巷里,正悄然上演着废弃厂房“变废为宝”的精彩故事,曾经沉寂的废弃厂房如今成了鱼虾欢腾的乐园。

渔业是东平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今,东平湖水清鱼更欢,个个坑塘翻起“致富浪花”,30万亩生态渔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有到优”,实现涅槃重生、强势崛起、完美蝶变。乘着30万亩生态渔业的东风,东平县开启了向智慧化、精细化、高效化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一次重要探索,推动渔民转产上岸,发展现代化规模养殖。

走进位于旧县乡王古店三村的东平强农渔业养殖基地,十二个蓝色的养殖桶整齐排列,像一群身披湛蓝铠甲的“渔业卫士”。每个桶前都挂着一块详尽的渔业“身份牌”,清晰记录着每条鱼的“体能数据”。

直径5米、高1.2米的养殖桶里,盛着1米深的清澈活水,19.63立方米的有效养殖水体,正是从枣庄生态园区引入的新品种彩虹鲷鱼们舒适的“水下家园”。“这里原本是个闲置厂房,我们为了盘活闲置资产,决定发展工厂化养鱼。养殖桶均采用了高密度养殖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设置和精准的饲料投喂,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量,预计单桶纯收益可达3.4万元左右。”基地负责人郑继峰说。

旧县乡地处东平湖畔,共有水面3100多亩,此前,当地渔民一直以湖内养殖“四大家鱼”为主。随着东平湖成为南水北调东线重要调蓄枢纽,当地开展清网净湖行动,划定限养区。如今,渔民纷纷“上岸”,工厂化养鱼成了新风尚。“工厂化养鱼可以养一些名贵品种的鱼。因为水温稍有波动,都可能影响这类名贵鱼种的新陈代谢、食欲乃至免疫力。而这种高要求,恰恰与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模式完美契合:通过精准控温、科学管理,让名贵鱼种在可控环境中稳步生长。”郑继峰告诉记者,色泽红润的彩虹鲷鱼是不少市民逢年过节餐桌上的佳肴之一,特别是在广东等地,深受市民喜爱,市场前景很好。

在东平县,将闲置厂房“变废为宝”的故事可不止这一处,不远处,养殖户陈家国的生态养殖基地正用科技手段书写着盘活闲置资源的另一种可能。这里六百多平方米的厂房曾因闲置而蒙尘,如今却成了智能化水产养殖的“试验场”,处处透着“智能高效、绿色创新”的活力。

推开厂房大门,十几个锥形底养殖桶整齐排列,与传统鱼塘的泥泞景象截然不同,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被高效利用,曾经废弃的厂房经过改造,水电线路重新规划,通风系统精准布局,连地面都做了防滑防渗处理,彻底告别了“脏乱差”的旧日景象。

桶里游动的虹鳟鱼是这个基地的“主角”。作为三文鱼的“近亲”,这种冷水鱼对生长环境格外挑剔,却在陈家国的“智能摇篮”里安了家。“这鱼娇贵得很,水温必须卡在12-18℃。”陈家国解释道,通过循环水养殖系统精准调控,让水体始终保持“凉丝丝、干净净”的状态。如今基地里养着两万八千尾虹鳟鱼,个个活泼健壮,按九个月长到三斤的速度,年底就能迎来第一批收获。

智能化设备是这里的“核心战斗力”。一台台循环水养殖系统如同“养鱼管家”,微滤机默默过滤水中杂质,红外线实时监测水质变化,生化池分解有害物质,制氧机源源不断输送新鲜氧气……这些功能集成在一套系统里,只需简单操作,水温、含氧量等数据便实现了精准调控。“以前养鱼靠经验,现在靠数据。”陈家国感慨道,设备自动控温、定时供氧,喂食也是精准设定,比人工管理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效率却翻了倍。

这种“科技范儿”的养殖模式,源自陈家国在外地参观学习时的灵感。“别人能在厂房里养出好鱼,咱东平有好水,为啥不行?”带着这股劲,他把学到的技术搬回本地,用锥形底设计让鱼粪自动沉淀,靠智能系统把控水温水质,连鱼食都是根据虹鳟鱼营养需求定制的。“你看这鱼,养到三四斤就能收获,肉质细嫩能生吃,一斤能卖18到25元,千斤产量就是近两万元收入。”陈家国算起账来底气十足,按这样的效益,投入的成本当年就能回本。

曾经,东平湖畔的旧县乡,生态渔业发展深受限养区政策和水域空间不足制约,“贵如油”的水始终养不出能致富的“渔”。如今,用工业化思维盘活农村沉睡资产,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工厂化养殖不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缩短了养殖周期,提升了水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能够实现全年稳定生产。今年,东平县财政还拿出600万元,用于奖励工厂化水产水养殖示范场户。截至目前,东平已建设工厂化养殖场33处,1至5月,全县渔业产量3.1万吨,同比增长2.4%,实现总产值9.3亿元,同比增长3.5%。

当智能化设备遇上盘活的厂房,当优质水源撞上科学管理,不仅让各类特色鱼苗在东平县扎了根,为闲置厂房利用增添了一抹“智能绿”,更闯出了一条“资源盘活+科技赋能”的乡村致富新路子。

中华泰山网记者:苏婷 陈思 摄影:陈阳 通讯员:王浩然

本文来自【中华泰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