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揭秘历史巨富盛宣怀的商业手段与决策背后的故事

发表时间: 2024-08-25 21:12

揭秘历史巨富盛宣怀的商业手段与决策背后的故事

巨富盛宣怀算计如狼,有多狠?骗惨张謇,整垮徐润,猎杀胡雪岩

在晚清动荡的年代,一个名叫盛宣怀的人物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中国近代史的天空。他是李鸿章的得力助手,是轮船招商局的掌舵人,更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推动者。然而,在这些光环的背后,盛宣怀的名字却总是与"算计"、"狠辣"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他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僚,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在这个过程中,他又如何对待那些曾经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张謇、徐润、胡雪岩,这些同样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又是如何成为盛宣怀算计的对象?盛宣怀的成功,是靠真才实学,还是依靠无情的算计?让我们一起走进盛宣怀的人生,揭开这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的神秘面纱。

1870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踏入了李鸿章的幕府,他就是日后叱咤风云的盛宣怀。彼时的盛宣怀,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文案,被安排在行营内兼营务处会办。这份工作看似平凡,却为盛宣怀日后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盛宣怀深知,要在李鸿章的幕府中脱颖而出,必须展现非凡的才能。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表演"。盛夏炎炎,他不辞劳苦,每日奔波数十里,处理各种繁琐事务。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能在短时间内草拟出洋洋万言的文稿,而且字字珠玑,颇具见地。这种勤勉与才能的结合,逐渐引起了李鸿章的注意。

然而,真正让盛宣怀崭露头角的,是1872年那份著名的《轮船章程》。当时,李鸿章有意创办北洋自己的轮船局。盛宣怀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迅速拟定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提出了六条章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重商情"、"商本商办"的思想。

这份报告体现了盛宣怀超前的商业眼光。在当时"官本官办"的主流思想下,他大胆提出以商业化的方式经营轮船局。虽然李鸿章最初认为这一想法过于激进,但事实很快证明了盛宣怀的远见。

在"官本官办"的模式下,初创的轮船局仅仅运营几个月就陷入了困境。这时,盛宣怀的建议终于得到了重视。然而,由于资历尚浅,他并未能成为这项事业的主导。李鸿章将轮船局的总办一职交给了上海滩著名买办唐廷枢,会办则由另一位知名买办徐润担任。盛宣怀只能屈居二人之下,负责官商之间的联络工作。

尽管如此,盛宣怀并未因此气馁。他继续埋头苦干,为轮船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876年,一个重大机遇摆在了轮船局面前。当时垄断中国沿海和长江内河货运业务的旗昌、太古、怡和三家洋行中,实力最强的旗昌公司因经营不善,有意出售其轮运资产。

盛宣怀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轮船局一举扭转局面的绝佳机会。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收购计划,唐廷枢和徐润却犹豫不决,主要是因为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

就在这关键时刻,盛宣怀再次展现了他的才能。他先是北上找李鸿章商议,虽然被以华北赈灾为由婉拒,但他并未放弃。随后,他又南下拜访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沈葆桢。凭借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盛宣怀成功说服沈葆桢从藩库筹集50万两白银,并联合李鸿章向朝廷请示,从江苏、浙江、江西和湖北各省筹集了另外50万两白银作为贷款。

有了这笔关键的资金支持,在盛宣怀的积极推动下,1876年12月31日至1877年1月2日,轮船招商局与旗昌轮船公司最终签订了收购合同。轮船招商局以总价222万两白银收购了旗昌的所有产业,这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中资企业并购外资企业的成功案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盛宣怀为轮船局立下如此大功,非但没有得到提拔,反而因为朝中顽固派的弹劾,在1882年黯然离开了轮船局。这一挫折并未打倒盛宣怀,反而成为了他日后更加强势回归的铺垫。

盛宣怀的崛起之路,充分展现了他敏锐的商业嗅觉、出色的谋划能力以及坚韧不拔的性格。这些特质为他日后成为晚清最显赫的红顶商人奠定了基础,也埋下了他与其他商界巨擘之间恩怨的种子。

1882年,盛宣怀离开轮船招商局后,并未就此沉寂。他深知,要在晚清的商界站稳脚跟,必须掌控实权。而轮船招商局,这个他亲手推动成立的企业,无疑是最佳的目标。

盛宣怀的回归之路始于1884年。这一年,中法战争爆发,轮船招商局因战争损失惨重,陷入了经营困境。朝廷急需一位能力出众的人来挽救局面,盛宣怀抓住这个机会,以"总办"的身份重返轮船招商局。

然而,盛宣怀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深知,要真正掌控轮船招商局,必须清除所有潜在的竞争对手。首当其冲的就是当时的总办唐廷枢和总巡马建忠。

唐廷枢作为上海滩的著名买办,在商界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盛宣怀深知正面对抗难以取胜,于是采取了迂回战术。他利用自己在官场的人脉,暗中向朝廷进言,指出唐廷枢作为洋行买办,难免有"通洋"之嫌。在当时反洋情绪高涨的背景下,这一指控无疑是致命的。最终,唐廷枢被迫辞去总办一职。

马建忠则是另一个难啃的硬骨头。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留学欧洲的官员,马建忠在朝廷中也有一定地位。盛宣怀对付他的手段更加隐蔽。他暗中收集马建忠在轮船招商局任职期间的一些决策失误,然后将这些"证据"呈报给李鸿章。在盛宣怀的巧妙操作下,马建忠最终也离开了轮船招商局。

清除了这两大对手后,盛宣怀的目光转向了徐润。徐润作为轮船招商局的创始人之一,在公司内部拥有巨大影响力。盛宣怀深知,要完全控制轮船招商局,必须除掉徐润。

盛宣怀对付徐润的手段可谓是狠辣。他首先利用自己在官场的影响力,暗中阻挠徐润的官场晋升。同时,他在轮船招商局内部不断削弱徐润的权力,将一些重要决策权从徐润手中夺走。

更为关键的是,盛宣怀利用了徐润在经营上的一些失误。1885年,徐润主导的一项投资决策导致轮船招商局蒙受了巨大损失。盛宣怀抓住这个机会,向李鸿章和朝廷大肆宣扬徐润的"无能",同时暗示徐润可能存在贪污行为。

在盛宣怀的巧妙操作下,徐润的处境日益艰难。最终,在1886年,徐润被迫辞去了轮船招商局的所有职务,彻底退出了这个他曾经参与创立的企业。

至此,盛宣怀成功清除了轮船招商局内部所有的潜在竞争对手,彻底掌控了这个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企业。他不仅成为了轮船招商局的实际控制人,更借此奠定了自己在晚清商界的霸主地位。

然而,盛宣怀的手段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称赞他的果断和魄力,认为他的行为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但也有人批评他的手段过于残酷,认为他牺牲了其他人的利益来谋取私利。

无论如何,盛宣怀在轮船招商局的争权夺利,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商业头脑。他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官场关系、商界人脉,甚至是对手的弱点,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这种能力,在后来的岁月里,让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呼风唤雨。

盛宣怀的崛起,也反映了晚清时期商界的复杂生态。在这个官商勾结、利益交织的年代,像盛宣怀这样既有官场背景又有商业头脑的人,往往能够占据优势地位。他们的成功,既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

在盛宣怀的商业生涯中,与张謇的恩怨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幕。张謇,这位晚清状元、实业家,本应与盛宣怀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却因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成为了盛宣怀商业帝国扩张的牺牲品。

故事要从1896年说起。当时,张謇刚刚创办了通州大生纱厂,正处于资金紧张的困难时期。恰在此时,盛宣怀向张謇抛出了橄榄枝。他提议由轮船招商局出资10万两白银,入股大生纱厂。对于急需资金的张謇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然而,盛宣怀的真实意图并非如此简单。他早已看中了大生纱厂的潜力,想要将其纳入自己的商业帝国。但他深知,以张謇的性格,绝不会轻易放弃对大生纱厂的控制权。于是,盛宣怀开始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首先,盛宣怀利用自己在官场的影响力,为大生纱厂争取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减免税收、优先采购等,极大地提升了大生纱厂的盈利能力。张謇对此感激不尽,对盛宣怀的信任也随之增加。

接着,盛宣怀又以轮船招商局的名义,为大生纱厂提供了大量低息贷款。这些资金的注入,使得大生纱厂的规模迅速扩大,很快成为了江苏地区最大的纱厂之一。张謇对盛宣怀的感激之情更加深厚。

然而,盛宣怀的真正目的还未显露。1898年,他提议将大生纱厂改组为股份公司,并承诺将引入更多资金,使大生纱厂成为全国最大的纱厂。张謇被这个宏伟的蓝图所吸引,欣然同意了改组计划。

改组后的大生纱厂确实如盛宣怀所承诺的那样,规模迅速扩大。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令张謇始料未及的变化。首先,盛宣怀以"专业化管理"为由,逐步将大生纱厂的管理权从张謇手中夺走。他派遣了一批自己的亲信进入大生纱厂的管理层,实际上掌控了公司的日常运营。

其次,盛宣怀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财务操作,不断稀释张謇在大生纱厂的股份。他利用自己在金融界的影响力,频繁进行增资扩股,每次增资都以各种理由排挤张謇参与。到1900年,张謇在大生纱厂的股份已经从最初的控股地位降至不足20%。

更令张謇感到愤怒的是,盛宣怀开始利用大生纱厂的资源为自己的其他企业服务。他强制大生纱厂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自己控制的煤矿的煤炭,又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的纺织厂供应纱线。这些操作虽然损害了大生纱厂的利益,却极大地增加了盛宣怀其他企业的盈利。

张謇终于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他试图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努力注定是徒劳的。盛宣怀在官场和商界的影响力,远非张謇所能抗衡。

最终,张謇不得不黯然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大生纱厂。这家曾经是他引以为傲的企业,如今已成为盛宣怀商业帝国的一部分。张謇在日记中写道:"吾负人者,人知之;人负吾者,天知之。"这句话无疑是对盛宣怀的控诉。

盛宣怀对张謇的"骗局",展现了他在商场上的无情和精明。他善于利用他人的信任和弱点,通过一系列看似合法但实际上极具欺骗性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种手段虽然在道德上值得质疑,但在当时的商业环境中却屡试不爽。

这场恩怨也成为了晚清商界的一个典型案例,反映了当时商业环境的复杂和残酷。在这个官商勾结、法制不健全的时代,像张謇这样的实业家往往难以抵抗像盛宣怀这样既有官场背景又精通商业手段的"红顶商人"。

盛宣怀作为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实业家之一,其与洋人的生意往来无疑是其商业生涯中最为精彩的一幕。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盛宣怀高超的商业手腕,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复杂的经济关系。

盛宣怀与洋人的生意往来可以追溯到1873年,当时他刚刚开始在李鸿章麾下工作。那一年,盛宣怀被派往上海,负责与英国怡和洋行的谈判。这次谈判的目的是为了购买一批军火,用于镇压太平天国余部。在谈判中,盛宣怀展现出了惊人的才能。他不仅成功地压低了军火的价格,还巧妙地将付款期限延长到了三年。这次成功的谈判,为盛宣怀赢得了李鸿章的赏识,也为他日后与洋人打交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880年代,盛宣怀开始大规模与洋人进行商业往来。当时,他已经成为了轮船招商局的实际控制人。为了扩大轮船招商局的规模,盛宣怀决定向英国订购一批新式蒸汽轮船。在与英国船厂的谈判中,盛宣怀表现出了高超的谈判技巧。他不仅成功地将船只的价格压低了20%,还说服英国船厂派遣技术人员来中国,帮助培训中国的船员和技工。这一举措不仅节省了大量资金,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航海技术人才。

然而,盛宣怀与洋人的往来并非总是一帆风顺。1885年,轮船招商局与英国怡和洋行在长江航运权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英国怡和洋行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试图垄断长江航运。面对这一挑战,盛宣怀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首先,他利用自己在官场的人脉,成功地说服清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本国航运业的政策。其次,他巧妙地利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反洋情绪,发动了一场"抵制洋货"的运动,打击怡和洋行的声誉。最后,他还通过低价竞争等手段,与怡和洋行展开了激烈的商业战。经过两年的激烈竞争,怡和洋行最终被迫退出了长江航运市场,轮船招商局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在与洋人的往来中,盛宣怀不仅展现出了高超的商业手腕,还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1890年,美国人试图收购中国电报总局。盛宣怀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向李鸿章进言,指出电报事业关系国家安全,绝不能落入外国人之手。在盛宣怀的建议下,李鸿章否决了美国人的收购计划,并任命盛宣怀为电报总局总办。在随后的几年里,盛宣怀大力发展中国的电报事业,不仅扩大了电报网络的覆盖范围,还培养了一批中国自己的电报技术人才。

然而,盛宣怀与洋人的往来并非总是对抗性的。在许多情况下,他表现出了高超的合作技巧。1896年,盛宣怀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发电厂。在这次合作中,盛宣怀不仅成功地引进了先进的发电技术,还通过巧妙的合同安排,确保了中方在合资企业中的控制权。这种既引进先进技术,又保持自主权的做法,成为了后来中国企业与外国公司合作的典范。

盛宣怀与洋人的往来,还体现在他对西方科技的学习和引进上。1903年,盛宣怀主导创办了天津北洋大学堂工艺科(今天津大学的前身)。他亲自前往欧美考察,聘请了一批外国专家来华任教,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这种引进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做法,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盛宣怀与洋人的生意往来,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近代企业家的多面性。他既有与洋人抗衡的勇气和智慧,又有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开放心态。他的这些经历,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复杂的经济关系,也为后来的中国企业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盛宣怀的晚年生活始于1908年,当时他已年过花甲,正值清朝末年。这一时期的盛宣怀,虽然在商界和政界的影响力依旧巨大,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去世,朝廷权力更迭。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盛宣怀在新的政治格局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然而,他并未因此而退出政坛。相反,他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和经验,继续在朝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09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推行立宪改革。盛宣怀作为资政院议员,积极参与了这一改革进程。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扩大民间资本参与国家建设、改革教育制度等。这些建议虽然未能完全实施,但反映了盛宣怀对国家发展的深层思考。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作为清朝重臣,盛宣怀起初站在了革命的对立面。他积极筹措军饷,支持清军镇压革命。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盛宣怀逐渐意识到清朝已无法挽回。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转变立场,主张和平谈判。

1912年1月,盛宣怀作为清廷代表,与革命党进行了谈判。在谈判中,盛宣怀表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技巧。他一方面坚持维护清室利益,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对革命党的理解和尊重。最终,在盛宣怀等人的努力下,双方达成了《清室优待条件》,实现了清朝的和平退位。

清朝退位后,盛宣怀并未像许多清朝官员那样选择隐退。相反,他积极投身于新的共和政体。1912年8月,他被任命为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在这个位置上,盛宣怀继续发挥着他在实业方面的专长。他大力推动铁路建设,制定了一系列铁路发展规划。这些规划虽然因为当时的政局动荡未能完全实施,但为后来中国铁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盛宣怀的晚年并非一帆风顺。1913年,袁世凯开始独揽大权,推行独裁统治。作为立宪派的代表,盛宣怀对袁世凯的做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多次在国会上发言,批评袁世凯的专制行为。这种态度使得他与袁世凯的关系日益恶化。

1915年,袁世凯开始筹划称帝。盛宣怀作为国务院资政,坚决反对这一做法。他在给袁世凯的奏章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帝制非国家之福,实为乱之源。"这种勇于直谏的态度,充分体现了盛宣怀作为一个老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然而,盛宣怀的劝谏并未能阻止袁世凯称帝的野心。1916年1月,袁世凯正式称帝。面对这一局面,盛宣怀选择了辞官归隐。他回到了家乡无锡,过起了隐居生活。

在隐居期间,盛宣怀并未闲着。他开始整理自己一生的文稿,撰写回忆录。在这些文字中,他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了自己的政治和商业思想。这些文字后来成为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资料。

除了写作,盛宣怀还热衷于慈善事业。他捐资兴办了多所学校和医院,为家乡的教育和医疗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回馈社会的行为,体现了盛宣怀作为一个成功商人的社会责任感。

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中国再次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已经年逾古稀的盛宣怀再次出山,试图调和各方矛盾。他多次往来于北京和上海之间,与各方势力进行谈判,希望能够实现和平统一。虽然这些努力最终未能成功,但也体现了盛宣怀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心。

1922年4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病逝,享年78岁。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作为晚清到民国初年的重要人物,盛宣怀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他的经历和思想,至今仍是我们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