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道德经里的智慧宝藏:揭秘三种层次认知水平

发表时间: 2024-10-17 18:43

道德经里的智慧宝藏:揭秘三种层次认知水平

作者:艾弥儿

编辑:艾弥儿

内容来源:付费课程——走进众妙之门,解读生命之书《道德经》

《道德经》中智慧的三种层次,直接决定认知水平,你处在哪一层?

我们与⼈打交道时,会发现,那些跟我们年龄相仿、受教育程度相仿、思想观念相⼀致的⼈,交流起来,更方便,更有共同话题。

那是因为,我们与对⽅的认知,在交谈时,是处于同⼀⽔平线上,这样,就不会出现鸡同鸭讲的局⾯。

然⽽,如果是在和⾃⼰认知⽔平差距很⼤的⼈交谈时,彼此的交流,可能就不会那么顺畅了。

《庄⼦.秋⽔》中,给我们讲过井底之蛙以及夏⾍语冰的典故。原⽂是这样说的:“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你在和井底的⻘蛙交谈时,不可以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因为它的认知,受到空间的限制,它待在井⾥,哪⾥⻅过⼤海呢?你在和⽣于夏天、死于夏天的⾍⼦交谈时,不能同它讨论冬天,因为它的认知,受到时间限制,它都活不到冬天,哪⾥⻅过冬天呢?

从两个典故,我们可以知道,与眼界和格局狭⼩的⼈,讨论他们认知以外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每个⼈所处的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接受的教育也是不⼀样的,思想素质⾏为也就不⼀样。假如两者认知水平差距太大,怎么说都说不到一起去

在⽣活中,我们要是碰到了像井底之蛙、像夏⾍这样⻅识短浅的⼈,也要及时远离。

⽽且,在⽇常⽣活中,当我们与别⼈发⽣⽭盾时,如果有庄⼦“井蛙不可语海,夏⾍不可语冰”的胸怀,也就释怀了,因为,不管你怎么说,怎么⽣⽓,也⽆法⽴竿⻅影地提⾼对⽅的认知层次。

另⼀⽅⾯,也要告诉⾃⼰,不要做“井底蛙,夏季⾍”,要扩⼤狭⼩的认知范围,努⼒提升⾃⼰的眼界和⻅识,提⾼⾃身的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通透,活得明⽩,才能离真理更进一步。

⽼⼦认为,不同素养的⼈,对待⼤道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对⼤道的反应,也暴露⾃身的认知层次。

在《道德经》第四⼗⼀章中,⽼⼦根据认知层次的不同,把⼈分为上、中、下三层。他说:“上⼠闻道,勤⽽⾏之;中⼠闻道,若存若亡;下⼠闻道,⼤笑之,不笑不⾜以为道。”

⼤意是说,具有上等智慧的⼈,听了关于⼤道的⾔论,在懂得⼤道后,能遵循⼤道的法则,并且⾃觉地运⽤在实践中。

具有中等智慧的⼈,对于道的认知是模糊不清的,他们即使是听懂了⼤道,也是将信将疑的,⼜或许看懂了道并讲得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对于道的认知还差的很远,更不能很好地运⽤道了。

⽽认知⽔平较低的⼈,他们听了关于⼤道的⾔论,会哈哈⼤笑。因此,不被嘲笑的真理,那就不⾜以称其为⼤道了。

回想起学⽣时代,在⼀个班级⾥,是不是也有这样三类学⽣?

⽐如,⽼师讲完⼀个知识点后,真正理解这个知识点的优秀学⽣们,能够结合⾃⼰的理解运⽤到题⽬上,并且不论题型怎么变化,只要运⽤的还是这个知识点,他们都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问题的根源揪出来。

⽽中等学⽣,在刚听⽼师讲完的时候,觉得⾃⼰听懂了,自信满满地去做题,但是看到题⽬就懵圈了,这怎么跟⾃⼰所学的不一样呢?其实这不是真正理解了知识点,在似懂⾮懂的情况下,看到换了外⾐的知识点就⼜不认识了。

⽽平常不听课的学⽣,对待⽼师的教学根本不屑⼀顾,等到⽼师提问或者是做作业的时候,两⼿⼀摊:我不会。不仅不以为耻,还要哈哈⼀笑:学这个有什么⽤呢?我以后⼜不靠这个赚钱养家。⽼师、家⻓苦⼝婆⼼的劝导也都听不进去,实在是让⼈觉得可悲。

具体到实践中,我们该如何突破⾃⼰的认知界限呢?我认为,对待真理的态度很重要。

⾸先,我觉得要多读书,多学习,虚⼼请教。书中的知识可能会有偏差,或许不能解决你所遇到的所有问题。但是读书学习知识,是我们获取真理最快、最直接的方式

我们可能不知道书中的哪些知识是有⽤的,哪些知识是⽆⽤的。但是当我们有⼀百本书时,与其去排查到底哪些知识是最实⽤的,不如选择把这⼀百本书都看掉,这样,不仅提升了⾃⼰的知识阅历,⽽且在遇到难处的时候,总能把书中有⽤的知识调出来运⽤。

读的书多了,真理也就沉淀和积累了,我们对待⼤道的态度也会有所变化。

其次,多看外面的世界。实践才能出真知。我们只有看过了万千世界,看过不同的⺠族⽂化,经历许多的实践,了解与不同的⼈有不同的相处⽅式,我们才不会像井底蛙⼀样⻅识浅薄。

我们⻅得多了,就会慢慢理解别人,也就坦然了。⽽不能⼀味地呆在⾃⼰的世界⾥。

朋友们听过“夜郎⾃⼤”的故事吗?话说在汉朝的时候,我们⻄南部有⼀些少数⺠族,它们聚合在一起,形成许多⼩国家。

其中,“夜郎国”是这些⼩国家⾥最⼤的。“夜郎国”的⼈,就觉得夜郎是世界上最⼤的国家,不把其他的⼩国家放在眼⾥。

后来,汉朝使者去了夜郎国,向他们介绍了汉朝,这时候,夜郎国的⼈们,才知道,⾃⼰的国家,只有汉朝的⼀个州那么⼤。

后来,“夜郎⾃⼤”这个成语,就⽤来形容那些⽬光狭窄、⻅识浅薄的⼈。我们不能做这样的⼈,越是骄傲⾃⼤,在与别⼈交流中,就会越多地暴露⾃⼰的缺点,惹⼈耻笑。

最后,我们还要学着⾃律。⼈性都是懒惰的,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突破⾃⼰的认知界限,其实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学,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去弄懂真理

如果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能⾃律,遇到诱惑就迷失了⾃我,那么,真理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我们有时候得逼⾃⼰⼀把,不逼⾃⼰。永远不知道⾃⼰的潜⼒有多⼤。

朋友们,有认知界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直⾯它,不能突破它,我们可以短暂地做井底之蛙,但是我们不能⼀直做井底之蛙。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