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跨越千年的对话:应县木塔的绮丽世界

发表时间: 2024-08-02 12:11

跨越千年的对话:应县木塔的绮丽世界

塔起源于印度,别称浮屠。塔最初作用是埋葬佛的舍利。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入乡随俗,在地位、形制、用途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早期,塔是埋藏佛骨舍利的地方,所以居于寺庙的中央,其地位相当于寺院中的大雄宝殿。随着时代的变迁,寺院中又出现了专供佛像的殿堂,寺旁建塔的塔院式建筑格局,后来随着王朝的变迁,塔的位置又出现不同的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为天,阴为地,塔的层数通常为奇数,塔的面数通常为偶数,所以塔称得上负阴抱阳,顶天立地。负阴抱阳在《道德经》中明确体现,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

应县木塔,原名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代,高67.31米,直径30.27米,为纯木楼阁式建筑,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塔身呈现八角形,整个塔身由斗拱拉结而成,木塔从外观看是六檐五层,连同内含的四暗层,共有九层。

斗栱,中国古建筑常用的营造方式,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它构造巧妙,造型别致,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同时,斗拱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越繁琐,也越精美。所以说,应县朩塔的营造独具匠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建筑美学的体验,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

应县木塔现为我国保存最大、最高、最古老的朩结构建筑。朩塔的外观古朴雄伟端庄有型,即无寻常古建筑常见的雕梁画栋,也无溢彩纷呈的绘画,但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摩木塔后留下的墨宝,用其独特的形式,把中国文化的文辞、书法与古朴典雅的建筑融合在一起,以对木塔进行更恰当的注释。“峻极神工”的书法出自明成祖朱棣,其悬于明层第五层外檐。“峻极”指木塔高大雄伟,“神工”则是赞叹工艺精湛高超。“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御题,这四字既有欧体的刚劲又有柳体的疏朗。“释迦塔”悬于明层第三层外檐,此牌匾已有800年的历史,不仅是罕见的书法作品,也是关于应县木塔最早的记录。另外木塔的醒目位置还有其他可观瞻的传世书法之作。如“天柱地轴”、“万古观瞻”等。

我们再来看看木塔内部。壁画,即墙壁上的艺术,壁画多出现在石窟、墓室或是寺院道观的墙壁上,应县朩塔也不例外。

一、木塔的底层塑有丰盈雄壮慈祥端庄的释迦牟尼像,佛像结跏趺坐于中央八角莲台,佛像面部留有胡须,耳朵上佩戴耳饰,充分体现辽代契丹男人服饰打扮的特点。

二、木塔第二层中间位置释迦牟尼佛,两边的侍协分别为以智慧文明的文殊菩萨和以大行文明的普贤菩萨,他们分别坐在青狮、白象驮伏的连座上,三者合称释迦三尊。

三、木塔第三层塑有四方佛。四方佛,佛教中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四尊主佛螺发肉髻执着不同的手印端坐莲花台,眼观八面,安守四方。

四、木塔第四层以毗卢遮那佛、骑狮文殊、骑象普贤的组合,并辅以弟子和童子呈现了《华严经》中法会的个别桥段,三位尊者合称“华严三圣”。

五、朩塔第五层以毗卢遮那佛密教手印示现,周围环有八位菩萨构成曼荼罗。曼荼罗,即“坛”、“坛场”、“坛城”的意义表达,在佛教中,曼荼罗是密宗修行者的灵性图像,表示一个能量的中心或聚集地。曼荼罗在藏传佛教中也是地位显赫,是积福聚德和积聚智慧最巧妙圆全的方式且供养着整个宇宙。

应县木塔矗立在华夏神州,有900年之久,在光阴流转中它经历了地震洪水、天灾人祸、大小战争,在沧海桑田时移势易的时代变迁中,终是彪炳史册几乎完好地保留下来。

(三)

应县,隶属朔州,位居山西北部,东望恒山,南扼雁门,北连大同,西依朔州。应县境内北有龙首山、南有雁门关,一北一南相应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