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26 06:46
48块破碎的瓷片
却拼出极稀有国宝
远在新疆伊犁
还有个“双胞胎姊妹”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长得有点扁的壶
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
“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之中”
48块瓷片拼出的国宝
1970年10月的一个清晨
在通往北京旧鼓楼大街的马路上
考古专家于杰、黄秀纯
行色匆匆,一路前行,赶赴工地
只因前一天,有工人汇报
在挖掘工地时发现十多件青花瓷器
二人到了工地现场
满地都是元代的青花瓷片
其中的48块瓷片被拼到一起后
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瓷器出现了
它就是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
△最初修复的扁壶与修复后的扁壶
我们印象中的壶大多是圆鼓鼓的
但这把壶,却是扁的
扁壶是古代陶瓷器中的“非主流”器形
且在陶瓷制作中并不常见
昂起的凤首为壶嘴
卷起的凤尾为柄
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
双翅垂至壶体两侧
壶体下部装饰盛开的牡丹
宛如一只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之中
这把扁壶是生活用品还是酒具
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实用与美观巧妙地融于一体
如此精妙的设计背后
采用了多种制作工艺
壶流采用模制成型,壶柄以手捏塑成型
壶体为雕镶成型法,最后再琢成整体
这把壶出现前
中国国内还没有可确定的元代青花瓷
因此
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
和同时发现的其他元代青花瓷
在中国瓷器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与扁壶同时发现的其他元代青花瓷
“鸾凤和鸣”
一场跨越600多年“重逢”
目前,青花凤首扁壶存世仅有两件
堪称极稀有国宝
1999年,伊犁出现了
另一件元青花凤首扁壶
这两只青花凤首扁壶为
“一鸾一凤”的姊妹壶
(注释:鸾和凤都是属于凤凰的一种。)
大小、造型、纹饰基本一致
但壶身凤尾的样式有区别
北京出土的是卷草纹
伊犁州出土的是锯齿纹
△左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藏的青花凤首扁壶,右为首都博物馆藏的青花凤首扁壶。
600多年前
景德镇窑烧制的这对扁壶
一只留在元大都,一只奔向西亚
600多年后
2009年3月它们曾在首都博物馆
再次相遇、重逢,“鸾凤和鸣”
(注释:2009年3月,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两件扁壶聚首北京。)
△青花凤首扁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藏。
北京、新疆,“一鸾一凤”
天各一方,遥相呼应
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中西文化
文化融合的“见证壶”
两只元青花凤首扁壶
造型源自晋唐时期的天鸡壶
吸收北方游牧民族辽金时期马镫壶的特征
青花料采用尼泊尔一带的苏麻离青料
烧制于景德镇
经由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
△苏麻离青料
不仅融合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
而且结合了中西文化
交汇融合、多元一体
妥妥的文化融合“见证壶”
全球出圈的《黑神话:悟空》中
游戏道具“椰子酒·十年陈”
原型便来自这件文物
△左为游戏道具“椰子酒·十年陈”,右为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
中国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正在用全新的表达方式
吸引更多海内外的年轻人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文案丨王丹妮
视觉丨 朱灵萌
技术丨汤沛
审校丨 刘福生
统筹丨刘莹 帅钟琴
特别鸣谢丨首都博物馆 总台北京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王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