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09 16:39
【专栏简介】我们的人生面临各种挑战,阳明、慧能、老子、克氏等心学大师为我们揭示了心灵运作的障碍,提供了心灵转变的方法,给了我们应对挑战的智慧。
人生在世,入万境,见万物,生万念,随念而去,不知返,会陷入无数的烦恼之中。慧能教我们,以无所住的清净心应对万物,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心体无滞,来去自由,可解脱烦恼,轻松自在。
慧能(公元638年-公元713年)是中国禅宗的创始人,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他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则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平民化,使禅宗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坛经》所记录的主要是慧能借不同机缘说法的内容,其核心在于传授“般若之智”, 示导世人悟见自己的本心及本性,在一切时中,用一颗清净心,观照世间万物,不取不舍,心不染着,从而达至来去自由,心体无滞的境界。
《坛经》既是佛学,也是心学。从心学的角度来说,慧能为我们揭示了世人的烦恼及来源,提供了解脱烦恼的心法,指出了修行者可达至的境界。
一. 慧能为我们揭示了世人的烦恼及来源
1. 什么是世人的烦恼?
慧能说,“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慧能所说的“一切尘劳妄想”,讲的就是世人的烦恼。
佛家认为,在世人的意识活动中,若“着相”(执着于外物在我们脑中呈现的样子),心附着在物上,外物就成了心中之物,心中之物即是“心尘”。因为心中有物(心尘),心就会因之而劳动,这就是所谓“尘劳”。尘劳引得心动不安,即是“烦恼”。
2.世人烦恼的来源
1)心被染着
见到某种事物时,心被染着,产生妄念,随念而去,不知返,因而产生了烦恼。慧能说, “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住法”,即是心住在物上了,迷失在物中了,放出去的心收不回来了。“名为系缚”,即是贪恋、执着于某一事物,被某一事物束缚了,解脱不了,一直陷在烦恼之中。
2)执着于取舍
慧能说,“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然而,常人对待万物,往往执着于取舍,既执着于取得某些东西,又执着于舍弃某些东西,不能接纳一切,因此使自己的心陷于烦恼之中。
3)念念相续不断
常人的心,一会儿想着过去的事,一会儿想着现在的事,一会儿想着未来的事,一念接着一念,犹如雷声滚滚,一个接着一个,因而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慧能说,“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 “前念”,是过去的事;“今念”, 是现在的事;“后念”, 是未来的事。“念念相续不断”,心即被各种念头缚住了。
二. 慧能为我们提供了解脱烦恼的大智慧:般若之智
慧能说,“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慧能告诉我们,“般若”是唐人所说的智慧。一个人身入万境,知见万物,能做到心体无滞,来去自由,放得出去收得回来,即是“般若之智”。 能在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常用“般若之智”,以智慧观照万物,不取不舍,心不染着,即是“般若行”。
修行“般若之智”的要点在于悟自性,修自性,用自性。
1. 悟自性
悟自性,指的是悟见自己心灵的本性,悟见自己本来固有的那颗清净心。自性,不是肉眼可见,而是要自己去悟,在大师的指示引导下去悟,慧能在五祖弘忍的示导下“言下大悟”。
五祖弘忍为慧能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言下大悟,认识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并表达了自己对自性的理解。慧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1)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无所住而生出的心,是虚空的心,是能含万物的心,故慧能听到五祖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言下大悟,立即想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指的是自性虚空,能含万物。慧能说:“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此”。
慧能告诉我们,宇宙虚空,对一切事物的态度是:容纳一切,既不偏爱任何一种事物,也不排斥任何一种事物。任何一种事物来了就来了,消失了就消失了。人的自性如同宇宙,也是“虚空”,对一切事物,来了都能接纳,不偏爱什么,也不排斥什么,去了都不滞留,保持一颗清净心。
2)慧能对自性的理解
慧能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意思是说,真没有想到啊,自己的本性原来清净;自己的本性原来不生不灭;自己的本性原来圆满无缺;自己的本性原来坚定不移;自己的本性能生万物(自性能含万物,自性中万物皆现)。
2.修自性
常人的心,已受世俗污染,不是清净心,因此要自修。慧能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变三毒为戒定慧”。
1)修行纲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为宗:无念,是就禅宗的“宗旨”而言。其主要目的与意图,在教人“于念而无念”,即是在见物生念时,能让所产生的念头通流,而不是一直滞留于心中,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
·无相为体:无相,是就“心体”而言。心体能“于相而离相”,“外不着相”,不附着在物相上,则可保持内心的清净。
·无住为本:无住,是就“心体之用”而言。无住,即是对于自己过去所遇到的“世间善恶好丑”,“言语触刺欺争”等事物,能“并将为空”,全部放下,不去想它给自己带来的是酬报还是伤害。无住,即是在产生一个又一个念头的过程中,“不思前境”,不想以前发生的事,从而保持清净心。若是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心体就被系缚了,就不是一颗无所住的清净心了。
·三者关系: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修行的纲领,它们是贯通一体的。无念、无相、无住,说的都是本性的修持与发用。
在这个体系中,“无住”是根本。无住,过去的事“并将为空”,全部放下,才能净本心。“无住”则“无相”。能用这颗无所住而生出的清净心去观照眼前之物,就能无染无杂,于相而离相,不着相,无相。“无相”则“无念”。观照眼前之物时不着相,无相,则心中无念,即使动心起念,也是于念而无念,不让所产生的念头一直滞留在自己心中,而是让它通流,从而使自己能够解脱烦恼,处于轻松自在的状态中。
2)修行方法: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变三毒为戒定慧
(1)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何为五蕴?“蕴” 的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五蕴” 是世人意识活动涉及的五个因素:色、受、想、行、识。佛家有言,“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蕴”。 在五蕴中,除了色蕴是属物质性事物的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精神性活动(意识活动)的现象。
色蕴:是对“五根”及五根所接触的“五境”的总称。“五根”为眼、耳、鼻、舌、身。 “五境”为色、声、香、味、触。
受蕴:是对所接触的事物的感受,如,对顺、逆的外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苦、乐、舍(不苦不乐)。
想蕴:是对所接触事物的思想。六根与外境接触,内心会构画出种种外境的相状,并且安立种种的名称。以后,我们一见到某一外境的“相状”,就会想到它的“名称”,想到和它有关系的一些事情。这就是所谓的想蕴。
行蕴:是对所接触的事物生起的意念,起贪嗔痴的心是行,起好心、善心也是行。这些心念驱使我们的身、口、意去造业,贪嗔痴的心造的是恶业,好心、善心造的是善业。
识蕴:是对所接触事物的认知。如果根、尘接触,同时心也着意(注意)的话,这时候产生的知觉称为识。很多识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
五蕴的相互关系: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心与境接触,对外境的感知是“识”。心与境接触之后,苦、乐、舍三种感受生起,即是“受”。 心与境接触之后,会依外境的相状而想到它的名称及相关的事,即是“想”。心与境接触之后,生起善、恶之心,驱动身、口、意去造业,即是“行”。这就是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
·五蕴为什么带来烦恼尘劳?任何事物都有外相,也有实性(空性)。执着于事物的外相,自然带来烦恼,能见到事物的实性(空性),就能解脱烦恼。常人接触事物,无论是人、事,还是物,往往执着于它的外相而见不到它的实性(空性),对事物的外相动心起念后,一直顺着妄念走,不知返,自然带来烦恼尘劳。
·如何打破五蕴烦恼尘劳?能悟到“五蕴皆空”,放下一切,即能打破烦恼尘劳。在五蕴的聚合中,任何一个东西都不是恒常的,不是独立的,而是随着因缘生灭,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色蕴作为物质,作为五根和五根接触的五境,有生有灭。受、想、行、识作为见物而生的心念,也有生有灭。任何念头,都有起的时候,也有灭的时候。因此,对自己见物而生的心念不要过于执著。正如弘一所说,一念执着,万般皆苦,一念放下,便是重生。
(2)用“戒定慧”治“贪嗔痴”
·三毒:贪嗔痴
佛家认为,世人的诸多烦恼尘劳中,最突出的是贪、嗔、痴。贪、嗔、痴会毒害人心,使人心出现病疾,因此称之为“三毒”。
贪,就是贪欲之心,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的不知满足的追求、占有的欲望。
嗔,是嗔恨之心,是由于对事物的厌恶而产生的怨恨、恼怒情绪,这种怨恨心理会使人心神不安定。
痴,又叫无明,是对真相缺乏了解而生起的妄念。痴使人陷入烦恼之中而无法解脱。
·三学:戒定慧
“贪嗔痴”带来的种种烦恼,要用“戒、定、慧”三学来消除。
“戒”,是用来抵御贪欲之心的行为规范,如五戒、八戒、十戒等多种戒律。释迦牟尼在《佛遗教经》中指出,戒律是走向真正解脱的根本,依赖于持戒的缘故,才能够生起禅定,以及灭除苦恼的智慧。
慧能在《坛经》中提到的贪嗔痴之说也是戒。这个戒,既是对佛家弟子说的,也是对世俗之人说的。世俗之人无须完全持守佛家的戒律,然而,戒贪嗔痴之心还是有必要的。
“定”,就是禅定,禅定时要抛弃杂念,专心致志,以求达到一念不生的境地。释迦牟尼说,他在修炼禅定初期,先前见过的各种画面在脑中不断浮现,使他无法得到寂静,感到很痛苦。他的老师指着天空中的云彩告诉他,人的本心如天空,过去、现在、未来的各种念头如云彩在天空中飘来飘去,但并不触及天空。通过练习禅定之功,人心中的云彩会逐渐消失,出现一片纯蓝的天空,内心处于一种完全平静的状态;而修炼的方法是使自己的意念“专注一处,集中到气息”。
“慧”,就是智慧,戒和定都只是到达慧的方法,慧才是佛法修学的最终目标。有了佛家的智慧,能用佛家的智慧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搅扰,就可以断绝烦恼,自在解脱。
慧能提出,“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定慧一体”,“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定之时慧在定”。如前面所说,释迦牟尼在他老师的示导下练习禅定之功,当他“内心处于一种完全平静的状态”时,即是“定”。这个时候,“慧在定中”,佛家禅定的智慧就体现在这个定中。而当他用这个智慧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搅扰,保持不动心时,即是“慧”。这个时候,“定在慧中”,定就体现这个智慧之中,这个智慧就是定的智慧。
·实修:觉照力、定慧力
学戒定慧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实修。实修的重点是磨炼自己的觉照力、定慧力。
徐恒志(老居士)在答保定某居士的书信中说,“您说‘妄念一起自然跟去,不知返’,乃是觉照力、定慧力不足之故,观之愈勤,渐渐自能得力,特别要在人事处磨炼,处处反对自己,功夫便易增进”,“常与自己逆,便易成功。‘逆’就是处处与自己过不去”。(《徐老书信集》)
在这里,徐老所说的“逆”,即是不要顺着妄念走,要逆着妄念走,回归本心。
3.用自性
前面已经提到,宇宙虚空,人的本性如同宇宙,也是虚空。面对万物,用虚空的本心去观照,不取不舍,心不染著,才能达至来去自由,心体无滞的境界。
慧能说,“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
1)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指的是面对一切事物,既不执着于取得什么,也不执着于舍弃什么,能够容纳一切。 如慧能所言,对“一切人恶之与善”,对“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 “尽皆不取不舍”, 都能容纳。你能容纳一切,没有抗拒和排斥,自然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2)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
常人见物,往往起心动念,心附着在物上,住在物上,收不回来,因而陷入烦恼之中。慧能为我们提供的解脱烦恼之法是“无念法”(见前面引用的一段话)。
“无念法”的要点如下:
其一,但净本心。常人的心有所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不是清净心。净本心,就是要不思前境,念念不住,修持一颗无所住的清净心,用这颗清净心去观照眼前之物。
其二,于六尘中无染无杂。能净化自己的本心,当你接触六尘时,就不会为六尘所染。慧能说,“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能用一颗清净心去观照万物,于六尘中无染无杂,即是破了六欲诸天。
其三,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常人的心,往往放得出去,收不回来,迷失在物中。正因为这样,王阳明教弟子要通过静坐,补学一段“收放心”的功夫。能放得出去,收得回来,你就可能做到来去自由,通用无滞,达至自在解脱的境界。
三.慧能为我们指出了修行者可达至的境界
慧能说,“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意思是说,从心地上觉悟自性(佛心),能放射出本性的大光明。这个大光明,外照可使“六门清净”,内照可使“三毒即除”,让你无异于到了西方净土,达至佛的境界。
1.放射出本性的大光明
我们的本性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物,常人未能见到自己的本性,因而未能放射出本性的大光明。修行“般若之智”,可让修行者悟见自己的本性,放射出本性的大光明。慧能说,“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 外照六门清净,内照三毒即除
·外照六门清净:身之主宰便是心。心清净,主宰六根接触六尘,在六尘中无染无杂,即是六门清净。六门清净,即是破了六欲诸天。慧能教人修行无念法,“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目的在于让世人放下对六尘的执着和贪恋,以去除烦恼,求得自在解脱。
·内照三毒即除:以自己清净的本心向内观照,看清心中的贪嗔痴,并加以转变,三毒也就被去除了。
3. 内外明彻,无异到了西方净土,达至佛的境界
能修持一颗虚空明澈的心,以自性观照世间万物,不取不舍,心不染著,达到来去自由,通用无滞的境界,这无异于到了西方净土,达至佛的境界。
“大心学”的其它内容,将在后续文章中一一展开,有缘者可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