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中华文明的未来展望:技术与文化的融合

发表时间: 2024-08-06 07:07

中华文明的未来展望:技术与文化的融合

埋头种树、莫待花开

文||徐清

一、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什么


想解读“中华文明是全球唯一的救世文明”这一观点,我们先要弄清楚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是什么。我相信,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儒家思想

身为一个修行者,我不想也不能对儒家思想进行拉踩;身为老子门徒,一味吹捧道家文化也做不到本质上的避嫌。

所以,为了避嫌,请允许我请出一位重磅人物——一位叫做张岂之的老学者,原西北大学校长,历史系的老教授。请注意,这是一位真正的权威人士,而不是如今网上满天飞的那种专家教授。

张老前辈在2016年获得了“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这个奖的重要性从字面意思理解就足够了。有没有可信度,有没有真才实学,一目了然。

老先生为什么获奖呢?因为老子。

张老前辈研究了一辈子传统文化,写了一篇权威论文,题目是《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更不存在标新立异,这是绝对严谨的学术论文,一定要有理有据。

之所以获奖,就是肯定了张老先生的论证。

结论是什么呢?咱们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就是老子提出的“道”。绝对的首要地位,绝对的无可替代。

说到这里,可能依然会有许多人不愿信服。没关系,咱们完全可以从自身寻找答案。

我有一句话,正确与否读者自有公论。这句话是:中国人在行为上遵循儒家外圆内方的中庸之道,行动上是力求入世的。骨子里却是道家文化的清静无为,每个中国人都怀揣着一个隐居梦,意识深处是出世的。

如果这句话还不具备说服力,那诸位读者完全可以摸摸自己的良心,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不被今天的资本捆绑,儒家宣扬的学而优则仕,和道家倡导的不问世事、小国寡民,你更愿意选择哪一个?

用咱们老百姓自己的话说,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高的生活追求,这话总该没错吧。这个追求是道家的还是儒家的,应该不存在争议吧?

现在再想一个问题:“知道”这件事是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学习也好,工作也好,生存也好,全是为了知道。那么,老祖宗在组词的时候,为什么非得在“知”的后头加一个“”,而不是换个其它的组合呢?

有些人会说这是巧合,那道路是巧合吗?茶、武、得、花、剑、求这些造诣上的最高境界,非要选择“”这个字加以表述,难也是巧合嘛?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是时候盖棺定论了。下面请出最权威的说法,官方认定的中国人的最高追求——走在康庄大道上,实现社会大同

一个建立在儒家结构上的中国社会,追求的最高境界竟然是道家提出来的。这种现象,具不具备说服力?

所以,没有任何争议,中华文明的核心是老子思想,是道家文化。注意,是道家文化而不是道教文化,老子是老子,道教是道教,不能混为一谈。

二、老子思想究竟是不是愚民思想


想要说明“中华文明是救世文明”,一定要满足两个前提:首先是中华文明本身站得住脚,其次是中华文明必须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适性。

我们已经推导出了道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但依然会有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最核心的论点无疑是《道德经》主张的是“愚民思想”。

“愚民思想”可是一顶推翻一切的大帽子,如果真是这样,这种思想本身是绝对站不住脚的。可以说,这样的误解,主要来源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

先说结论:这句话是被险恶之人恶意解读,用以对《道德经》思想的恶意中伤

分析如下:首先,这句话里的刍狗,很明显只是一个比喻,本身不带有贬义的性质。比如我们今天常常提到的牛马,来源于普通人的自嘲,并不是为了刻意贬低自己。

老子初心是好的,这句话本意也是好的,就是他没有预料到后世会把“狗”演化成骂人的脏话。

大家一看到“”这个字,就在潜意识里认定了不是什么好话,顺着这个逻辑做的解释也就难逃不堪的言辞。

老子如果能预料到这个情况,肯定会换个比喻了。但是,这个比喻在当时可能是最好的了,因为众所周知,非常具有代表性

刍狗的解释不存在争议,就是草扎的狗,用来祭祀。就算我告诉你这个含义,把它代入原话,还是理解不了这话是什么意思。

别说大家会有这种疑惑,我看过的所有《道德经》方面的现代解读,都没交代清楚这里面的逻辑,可能他们以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屑于浪费笔墨吧。

那就请允许我把这其中的核心逻辑,详细的解释给大家听。

我们现代人很少有参与祭祀的机会,所以很难理解祭祀对于那时候先民的重要性。这种方式和场合,是绝对不能被亵渎的。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祭祀既然如此重要的话,那么所用的祭品肯定也都是精挑细选,优中选优,高度重视的

有条件的,那都是选用最好的大鱼大肉作为祭品,这不在话下。可是当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老百姓祭祀的时候,是完全拿不出来这些东西的。

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用草扎的动物来代替荤食,比如刍狗。

大家可以想象,即便这是用草扎的,作为祭品的话也是像法器一样受到老百姓的顶礼膜拜,其用处之大,地位之高,我就不必多言了吧。

但是,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些刍狗一旦祭祀完,瞬间跌落神坛,完全变成了无用的东西,就被随意丢弃了。

老子强调的,就是刍狗身上这个鲜明的反差,高度重视和不以为然的双重结合,这都是人为的结果。所以我说在当时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比喻了。

那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天地没有区别心(不仁),把世间万物都当成刍狗来对待,不会特别高度重视,也不会完全弃之不顾,更不会先高度重视,后弃之不顾;所以合格的管理者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不要老是盯着老百姓,也不要把老百姓不当一回事,不要有这种区别心

大家看这句话说的多好,完全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在替老百姓说话。

统治者太关注老百姓,关注的可不是老百姓是否幸福,而是他们身上可以盘剥的利益,榨取的价值。所以不要盯着他们,眼里就只顾那点利益。

更不要把老百姓不当一回事,完全不顾他们的死活,而是要像天地对待万物那样,维持着(帮扶着)他们的生长。

这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无为的真正内涵,统治阶级谨慎行事就是无为的其中一个标准。

大家摸摸自己的良心,这话可否有半点恶毒的用意,有没有一丝一毫愚民的意思呢?恶意解读这句话的人,维护的是谁的利益,不言自明了吧。

这句话就解读到这里,还有一句他们号称证据确凿的话——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摸着自己的良心,如果不对《道德经》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句话还真就像他们说的,绝对是证据确凿。这可是老子自己写下的,白纸黑字啊。

如果我告诉大家,这里的“”指代的并不是“智慧”,而是“机巧”,大家作何感想。

如果不联系后面的内容,无论看做“智慧”或者“机巧”,这句话都能说得通,而且完全成立,老百姓脑子太好使了就不好治理,这句话绝对没毛病。

但是,后面那句话是——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那这句话就变成了用脑子治国,是祸患;不用脑子治国,老百姓就享福了呗?这个道理听起来也太诡异了。

不啰嗦,大家把“机巧”代入其中,看看能不能说得通就行了。

老百姓之所以会投机取巧,还不是源于上行下效。上面不耍手腕,不想方设法的盘剥百姓,老百姓又怎么能以夷制夷学会针对之策呢?

所以,你用机巧对待百姓,百姓也会用机巧来对付你,这完全符合老子对立相生的哲学理念。

三、道家思想的救世核心是什么


因为篇幅的关系,我不能把《道德经》里许多存在争议的地方,一一作出解读,但是读者带着上面这个思路,完全可以自行分辨真伪。

不敢说《道德经》字字珠玑,句句深邃,这未免又有吹捧的嫌疑。但是,老子思想的出发点永远是“以民为本”,处处都在维护百姓的利益,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同样因为篇幅的关系,我不能对《道德经》的救世文化做出包罗万象的解读,只能针对“无为”这个核心内涵做出诠释。老子思想对老百姓来说够不够格,无为的内涵足以说明。

先说结论:“无为”这两个字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的规劝和限制,和老百姓关系不大,但目的纯粹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得更好。

无为和消极无关,无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就两个方面:一不妄做,二不多做。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我家是皖北最北边靠近徐州的,还没上学的时候来了一个父母官,是南方人。

他上任伊始确实给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主持修建了灌溉渠,整个山套都夸他好。当时尽管我只有五岁,记忆特别深刻,因为后面的落差极大。

水渠一经建成,不知道他是因为怀念江南的稻田,还是吃不惯北方的馒头,开始在我们那个正儿八经的北方推广起了水稻种植。

结果可想而知,之前夸得有多大声,让他滚蛋的呼吁就有多大声。这就是别瞎搞,不妄做

不多做就更好理解了,有些领导可能为了展现亲民的一面,在春耕的时候亲力亲为,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命令行事。明明到了农时,还自以为没到,结果就眼睁睁看着农时误了。

说句大实话,中国的老百姓种了上万年地了,就那么一点事,早研究明白了。除此以外,农民与农民之间还有什么比种地更大的大事嘛?根本没有。

所以管理者管管自己的队伍就行了,顶多管理一下城市建设,农民的事让他们自己当家做主就行了。老子表达的不就是我这个啰七八嗦的意思嘛,这和消极有什么关系呢?

“无为”的重点绝不在干了多少,而在无论干了多少,都不应该以占有、盘剥、索取、居功为目的,更不应该为了达到以上这些目的肆意妄为。

按照这个标准对照一下今天的全球治理,孰高孰低,不言自明。说来说去,老子还是为了维护老百姓的利益。

四、小国寡民是唯一的救世之道


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一直被认为是历史的倒退,是在开历史的倒车。这一点,是对老子最大的误解之处。

我可以负责的告诉大家,小国寡民绝对是唯一的救世之道。

我有几句话说在前面。

第一句:今天所有的人口问题,本质上都是人口流动造成,尤其是人口大规模流动。

第二句:不公平的最大来源是“人为分配”造成的,人为分配一定会导致厚此薄彼的不公平局面。

第三句:战争是人口流动的最佳代表,也是缔造今天全球局势的罪魁祸首。

我们要知道,按照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理论,大和小是相对的,但大和小有清楚的高下之分。理论来说,大是没有极限的,但小有,而且很清晰。比如社会结构。

以村庄为单位的人口聚集规模,一直是很稳定也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最小单位。但城市这种东西,并没有一个合理的界限,理论上,城市的规模可以无限大。

城市恰恰是人口问题集中爆发的核心来源。所以,一味的追求城市化进程,本质上是要慎重考虑的,很可能出发点已经有问题了。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老子的阐述: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对于这段话的解读,我们一直停留在村庄的层面。完全可以把这个理论上升到一个最高的高度,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华夏文明完全符合老子对小国寡民的描述。

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一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一个地球村落,只是规模上大了一点点。华夏主体文明自始至终都没有发动过对外扩张的侵略战争,一直和周边的文明和谐共存。

成吉思汗不算,因为他代表不了华夏文明的主体。所以,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首先从宏观上就是成立的。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文明都遵从以上这个生存模式的话,就不会出现两次世界大战,地球上的政治格局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剑拔弩张。

微观层面上来说,人类的生存格局也完全符合老子的描述,始终处于安居乐业的村落状态。即便有冲突,也是极小规模的,远远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战火一开就把全球人类拉下水。

如果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都遵从小国寡民的生存模式,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侵略战争。

所以,小国寡民绝对是唯一的救世之道。

之所以说西方没有文化,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类似老子这样至高无上的生存智慧,只能在技术上寻求突破。

西方没有文化,西方唯一的优势是技术。热衷于文化道德的人不屑于发展技术,文化道德匮乏的社会才会需要借助于技术层面的统治支撑。

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中国纯粹是败在了技术上,但我们错误的把这个失败的结局归咎到文化上,这是一个无比肤浅的愚蠢认知。

技术选择是人类生存的下下策,这在道家文化里早已给出了清楚的排序,自上而下分别为道、术、法、器。

华夏文明在治理国家层面,一直以道为首选,辅以术完成教化。随着世风日下,不得不引入法的约束达成同样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没有沦落到需要引用器的层面。

西方不同,直接将器,也就是将技术层面的突破当做安身立命的核心,肯安身立命的话倒也可以,却偏偏把器当做了烧杀掳掠的手段。

综上所述,所谓的社会大同,并不是城市化的一味推进。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回到小国寡民。前提是,全球都要愿意这种做。

但是,人类已经上了技术发展的贼船,丧失了返璞归真的能力。唯一的救世之道,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