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从文字到声音:精神卫士苏童朗读《老人与海》的文学奇缘

发表时间: 2024-11-12 23:41

从文字到声音:精神卫士苏童朗读《老人与海》的文学奇缘

这里是秦岭大山,一个人静养的几年间,读书成为一种生存状态。青山作伴,人生就在汩汩溪流边滑向彼岸。

人生的终极意义

一本《病隙碎笔》读了半年,还没放下几天,女儿寄来几本书,其中又有不同版本的《病隙碎笔》,于是接着读了一遍。同样的文字,不同的版式,读后的感受却大相径庭。恰如《金刚经》的上下两个部分。

整部《金刚经》就是佛陀和弟子须菩提的问答录,同样的问题,菩提的重复提问了一遍,佛陀也很认真回答了一遍。如果说,第一次回答的答案是对于各种形色不要却分别心,那么,第二次的回答是其实并没有一定方法,没有一定的答案。一是说解脱必须从各种“相"里解放出来,一是说解脱必须从各种"法"里解放出来。合起来就是断除了“妄相"和“妄念"才能达到最终解脱。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他从生命的困惑与痛苦出发,对所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审视,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不断追问,架构信仰的力量。史铁生一生都在追寻解脱,他最后的解脱之道其实就是追寻的过程本身。

东西方宗教对于终极意义的诠释,犹如每个普通人求解迷思的答案!

信仰赋予人生意义和方向

哲学家桑塔亚纳的睿智箴言:“人类的使命并不是理解生活,而是体验生活。”

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多夫》的主人公,十四岁就挑起养活母亲、弟弟的重担,教人弹琴,参加排练,指挥乐队,亲自演奏,精疲力尽地回到家里,还抓紧时间作曲。自由创作的时间越少,乐思越发迸涌奔泻,生活的压力越大,心灵越发坚毅刚强,环境越是恶劣,越能使人自强不息。约翰·克利斯多夫身上展现的强劲的精神力量,就是一种“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博士有一句格言式的警句便是:“只要追求,总会迷误”,但若害怕迷误而放弃追求,将是更大的迷误。

史铁生早年到陕北插队,之后患病,一生在轮椅上度过,又身患尿毒症,他直面人生的困境磨难和病痛死亡,思考命运、爱情、金钱、人性、信仰、健康的心灵、向上的精神……

余华小说《活着》的徐福贵,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艰难而平静地活着余生。支撑他选择坚韧不屈活着的,必然有其内在的精神支柱。

精神信仰带来信念、希望和勇气,它赋予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在苦难中坚守信仰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

在极力否定物质,片面强调精神的时代,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力量,浮士德的精神被视为异端邪说;在物质日益丰富,精神相对匮乏的时候,我们更须要史铁生这样的精神追求者,需要走向解脱彼岸的人生姿态。

苏童站在希腊岛屿上朗读海明威老人与海》,一群有着精神信仰的读书人,在世俗的喧嚣海浪声中,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但人类在各种危机中保持自信和信仰的精神追求,不正像“老人”与“鲸”奋力搏击直至最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