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仁’——孔子思想之魂:解析其深层含义

发表时间: 2024-11-08 11:09

‘仁’——孔子思想之魂:解析其深层含义

在《论语》中,没有弟子问“道”,却经常有弟子问“仁”。

道,是道家思想;仁,是儒家思想。

如果你是道家,你可以从《老子》和《庄子》中,去问道、寻道;

如果你是儒家,你是孔子的弟子,你就不必问道,你只要行“仁”。

《论语》二十篇,短小精悍,但“仁”这个字却出现了109次,有关学生问仁的篇章就有8次。

孔子一再反复强调“仁”,可以说,仁,这个字,是孔子的思想精髓,是一贯之道。

一、什么是“仁”?

为何在儒家系统中,“仁”这么重要呢?“仁”到底是什么呢?

《论语》学而篇第3章,出现了一句话:

“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是今天我们熟知的一句成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它的意涵。

巧言,指的说话动听;令色,是说表情很热络。巧言令色,通常指这个人用一种很讨巧和的语言和表情,拿捏和操纵对方。

孔子说,巧言令色这种行为是少有“仁”的,这当然是一句贬义。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那些话说得好听很会做表面功夫的人,大多不真诚。

所以,简单来理解,仁,就是真诚。

那什么是真诚呢?

真诚,就是内外合一,对人坦荡、仁慈、没有企图。

但这里有两个容易走入的误区,其一是,把直言不讳当成真诚;其二是,将那些“巧言令色”的人一概打了“不仁”的标签。

事实上,在人际交往中,好听的语言、热络的表情,有的时候是必要的,是社交中的润滑剂,他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感到亲切友善。

但与此同时,我们最基本的要求还是要真诚,所以看人不能只看表面。

如果只是外在表现得“巧言令色”,但内在缺少真诚,这肯定就是不仁。

所以,真诚才是“仁”的第一要义。

二、“仁”的多种表现形式

有人说,既然“仁”代表真诚,是不是一个人只要坦坦荡荡,有什么说什么,直言不讳的就叫真诚,就是“仁”?

其实不然,仁的真意,并不拘泥于表现的形式,更是体现于一个人内在的动机。

《红楼梦》里有一个姑娘叫晴雯,说话做事是典型的直肠子,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天真,但是不能称之为“仁”。

如果一个人未经审视自己的语言和动机,直抒胸臆,心直口快,那只是说明他并不在意他人的感受,和真诚是两回事。

真正的仁,不管是哪种形式和结局,都出自于一种慈悲的发心。

举个例子,在《论语》里有三个人同时出现,他们性格不同,结局不同,却都被称为仁。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孔子开头就说,商朝末期,有三位行仁的人。

第一个是微子,第二个是箕子,第三个是比干。

这三个人都和商纣王有关,商纣王残暴不仁,荒淫无度,眼看商朝在他手里就要灭亡了。

微子是商纣王的哥哥,他看到商纣王的胡作非为,知道大厦将倾势不可挡,他不忍心看到殷商彻底覆灭,且对纣王的统治深感绝望,于是选择离开商朝,逃走了。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出身贵族,学识渊博,曾多次劝谏纣王遵循治国之道,但多疑的纣王非但没有听取,反而对箕子增添了嫌隙。为了避免被纣王迫害,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最终被纣王关在了监狱,却得以保全了性命。

比干也是商纣王的叔父,一心想要辅佐纣王治理好国家,不顾一切多次劝谏纣王,希望他能改过自新,重施仁政。纣王对比干感到厌烦和恼怒,最终将他剖心处死。在临死之际,比干仍然表现出极大的英勇和忠诚。

面对同样的境况,三个人的做法截然不同,结局也不一样——第1个逃走了,第2个被关了,第3个被杀了,但孔子却认为他们都是在行仁,为什么?

其实,这里相同的是人的发心和动机,三个人同样是爱国,同样地看清了形式,只是个人选择的道路不同,每个人完成的都是自己的正路。

一个人只要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无论他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他的选择和结果,都不会具有破坏性,最终带来的都是正面的影响力。

所以孔子的学生那么多,没有人问什么叫道,却有8次有人问什么叫仁,因为,行仁,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

人的生命的关键,就在于真诚不真诚,这正是儒家一直在强调的。

儒家相信,一个人只要真诚,他就会有一种力量,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能让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够心怀坦荡。

三、仁与道的区别

我们说“道”是道家思想,“仁”是儒家思想,《论语》里有许多弟子问仁,却没有弟子问道,是不是孔子认为“道”不重要呢?

孔子不是不重视“道”,但是“道”的无为,让普通人难以企及。

但是“仁”是属于世间的,是我们可以实践的。

孔子用一种“有为”的方式,让我们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可以无限地贴近“道”,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孔子六艺城内孔府庄园

孔子鼓励弟子们立志,既要行仁,又要求道。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一个君子活在世间,不应该为了性命而丢掉仁,当为了实现“仁”的价值时,能做到不惧死亡,愿意牺牲生命。

这句“杀身成仁”,映照古往今来无数先烈们舍身取义的崇高精神。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所倡导的“仁”,是“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旦真正领悟了“道”,即使马上死去也没有遗憾。在儒家的价值观中,如果能够在短暂的生命中实现对“道”的理解和践行,那么生命的意义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

孔子有一位弟子,叫曾参,他在晚年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参将“仁”看作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一辈子要行仁,到死才能停止。

这是受到孔子思想的传承,也是一生受用的领悟。

孔子思想是为人类找到安顿的途径,而真诚是做人的第一要义。

无论在任何境遇里,都不要丢掉真诚,只有真诚,可以让你心怀坦荡、泰然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