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诗中蕴含的哲理: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发表时间: 2024-09-10 08:50

诗中蕴含的哲理: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图|物道©


物道君语:


每一个的生命中,都有一位诗人之师,常伴此身,答疑解惑。


今天是教师节,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但物道君认为,除了学校里教我们读书认字懂理的老师,还有另一种老师——诗人之师。


在苏东坡身上,我们学到了“生命的阔达”;在李白身上,我们看见了“少年心”;在李商隐身上,我们读懂了“家国”,懂了“思念”。


值此今日,我们一起来聊聊诗与师。

图|物道©


苏东坡

只要善于等待,一切及时醒来


苏东坡是很多人的生命之师。


我们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里学到了放下,在“也无风雨也无晴”中学会了人只要张开双手自会挣脱束缚,也在“千里共婵娟”中领悟了聚散离合。


秋天,苏先生为我们解了另一种惑。

图|物道©


被贬到黄州的第一个秋天,经历人生大起大落后,苏老师看着天上的月,被乌云遮了又遮,脱离不了困境,终于死里逃生,拨云见月。


他呀,长叹一口气,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所有说不出的苦和难,一个个痛苦长夜,都化为了一句话: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从文思汹涌难掩才华,在官路上一开始就平步青云的他,到卷入暗流激荡,跌落深谷,大起大落的人生,就像一场梦。


这一次,苏老师教给我们的叫“不知道”。

图|物道©


人生有多少个起起落落呢?生命会遭遇几个萧瑟秋凉呢?不知道。没有人能摸得透生命的答案,但不必心急,喜也好,悲也罢,人生总会梦醒。


与其在痛苦中纠结,无法自拔,不如安静等到梦醒。


只要善于等待,一切都会及时交来到。

图|物道©


杜甫

世界不完美,我们治愈自己


提起杜甫,很多人都会觉得很苦,他不是一个带来快乐的老师。但却是一个一直处在深冬,却一直在走向春天的老师。


杜甫从家乡河南,来到长安打工,约十年,也真的很努力,却没有打过一个很好的工。不是在找工作就是在找工作,还从不气馁,也从不放弃。没钱吃饭,就去山上挖草药卖;没米下锅,就去赈灾棚排队换米。


终于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但命不好,很快安史之乱,杜老师走上了流亡之路。杜老师的苦,是时代带来的劫难。

图|物道©


可是你听,“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沙滩上晒暖的鸳鸯是他写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桃花是他看见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爱玩爱闹的莺莺燕燕他听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腻的春雨他也没有看不见。

图|物道©


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的杜老师,他身上永远地无数鲜活的生命力。爱美,爱自然,爱那微弱的小生命,在暮气沉沉的时代里,年轻明亮,闪烁如星,这就是杜甫,


在他身上,我看见: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我们可以治愈自己。

图|物道©


陶渊明

身隐不如心隐


陶渊明,我们很熟悉的一位老师,做梦都想早点退休,像他一样过上自由自在、桃花源般的生活。


隐居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命题,但陶老师却身体力行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在一开始也不是就选择归隐。而是几番出入官场,但做的始终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小官,无法施展壮志,又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同时迫于生活压力,几度归隐,又数次出入官场。

图|物道©


而隐居的日子,陶老师不善于做农活,纵然“带月荷锄归”,依然“草盛豆苗稀”。隐居不再为生活奔波劳碌,但也没有了收入来源。


不必再红尘中挣扎固然好,但无法舍弃许多东西的人,是不适合隐居的,这不仅仅需要勇气,还有一份对得失的淡然。

图|物道©


只有真正放下了的人,才能与之结缘。做到了这一点,无论身隐何处都已不再重要,如果无法身隐,不妨找到内心的寄托之所,从现实的藩篱中抽身出来,回归安静。


身隐不如心隐。

图|物道©


袁枚

吃好喝好也是一种成功


袁枚是一个“怪人”。


九岁读诗文,十二岁考中秀才,算得上小神童一个,二十四岁考上进士时,连乾隆皇帝都看过他的文章。


当了地方官,不怕权贵,做出不少政绩,看上去也仕途坦荡,他却在三十四岁辞官,理由是父亲过世,要回家侍奉母亲。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南京买了座园子——随园。


没错,袁老师下半辈子的人生理想:悠哉悠哉,吃喝玩乐。

图|物道©


他在园子里开池塘,建楼台,搬怪石,种绿竹,只想看“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


他只想吃吃喝喝,吃到了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色如白玉,嫩若凉粉,愿意为豆腐三折腰。记录各种做法的豆腐,蒋侍郎豆腐、杨中丞豆腐、程立万豆腐。


因为太爱吃了,写下了《随园食单》 ,至今仍为后世之人津津乐道。

图|物道©


也许在主流看来,吃吃喝喝远不比建功立业重要,但每个人的人生轨道都应该是不一样的,生命当百花齐放。


别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吃好喝好也是一种成功。这是袁老师教给我们的。

图|物道©


人生不过百年,年少的时候有家人、老师循循善诱,为你遮风挡雨。成年人以后,只有自己独自面对风雨,一个人吞下生命的酸甜苦辣。


无论是工作、爱情、交友、生活,有许多话已不再适合和父母分享,有许多事已不会再有老师解惑,而是踽踽独行中,自己为自己寻找出口与答案。


诗人与诗,就像茫茫人海中的灯塔,照亮着每一个生命,为你答疑解惑。


在你的生命中,有哪一首,哪一个诗人是你的“师”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图|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