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徐文荣领导下的圆明园重生纪实

发表时间: 2024-11-19 10:17

徐文荣领导下的圆明园重生纪实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很难办

谁能想到2016年横店落成的这座耗资300亿、占地7000亩的圆明新园,其背后的缔造者竟是个没读过大学的农民企业家?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位名叫徐文荣的老人,年轻时靠挑粪起家,如今却在各界质疑声中,硬是把这座"万园之园"重新带回人间。

这个传奇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成功都需要显赫的背景,有时候只需要一个执着的梦想。

但是徐文荣为什么要斥资300亿重建圆明园?

2016年横店圆明新园落成的消息一出,整个文化圈都沸腾了!

这哪里是一般的景区,简直就是一座恢弘的艺术宫殿啊!

光是那气势磅礴的建筑群,就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但你绝对想不到,在项目刚启动时,各种唱衰和质疑的声音可谓是"排山倒海"而来。

"这不就是在消费历史吗?""纯粹是为了赚钱!""这简直就是对文物的不尊重!"

面对这些尖锐的批评,徐文荣却表现得异常淡定。

他只说了一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你们随便骂,我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这种云淡风轻的态度,让我想起了那句网络流行语:"佛系老板,在商界裸泳。"

从2008年项目规划发布,到2012年正式动工,这一路走来可真不容易。

光是300亿的投资,就把各大银行都吓得直摇头。

但徐文荣硬是掏空了家底也要干,这股劲头让人不得不佩服。

土地审批遇阻?没关系改个名字叫"圆明新园",照样干得热火朝天。

项目进度缓慢?那就多加几个施工队,24小时轮班作业。

为了确保还原度达到95%,徐文荣带着团队反复研究古代图纸,一遍又一遍地实地考察。

说实话看到一个快70岁的老人,为了一个项目如此拼命,我是真的被感动到了。

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魄力,恐怕放眼整个商界都找不出几个!

说起徐文荣这么拼命的原因,还得从他的出身说起。

1935年徐文荣出生在浙江东阳一个普通农家。

虽然家里祖上有做生意的底子,但在那个年代谁家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年轻时的徐文荣,可没少干最苦最累的活。

你们猜他的第一桶金是怎么赚来的?

就是靠一副扁担,天天挑粪卖给农户!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大热天挑着粪便走街串巷是什么感觉。

但就是这个"又脏又臭"的买卖,让徐文荣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

后来他开了家小杂货铺,专门卖马桶砂这买卖虽小,却练就了他过人的经商头脑。

真正的转折点是在1966年,徐文荣当上了横店大队书记。

从此他的目标就从个人致富变成了带领乡亲们一起奔小康。

当时的横店可不是现在这样,而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

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出门看见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饥寒。"

但徐文荣偏偏在这穷山沟里看出了商机。

他发现当地的水土特别适合养蚕,二话不说就带头办起了缫丝厂。

你猜怎么着?第一年就赚了8万块!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8万块可是一笔天文数字啊!

这让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商业嗅觉,简直就是"火眼金睛"附体!

缫丝厂的成功只是个开始,徐文荣的商业版图在横店越铺越大。

但最让人没想到的转折是《鸦片战争》剧组来横店选景。

当时的横店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镇,连个像样的建筑都没有。

但徐文荣一听说这事,眼睛立马就亮了。

你猜他是怎么做的?直接调动了120支施工队,火力全开搞建设!

为了让场景更加真实,这位"拼命三郎"连墓地里的青砖灰瓦都买来用上了。

三个月后导演谢晋来到横店,直接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一百多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拔地而起,活脱脱一个清朝影视基地!

这种魄力这种效率,简直就是开了"外挂"啊!

《鸦片战争》的成功让徐文荣看到了更大的商机。

紧接着又是一个大手笔,为了拍《英雄》,他一口气建了个占地800亩的秦王宫。

就连美术组的老师们看了都感动得眼泪汪汪。

这下可好横店的名气彻底打出去了。

一个接一个的剧组像赶集似的涌进横店。

短短几年横店就建起了11个影视基地,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好莱坞"。

2003年横店终于摘得"国家级影视产业发展基地实验区"的桂冠。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到享誉全国的影视基地。

这种"一夜暴富"的故事,恐怕比电影还要精彩!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徐文荣会安心经营他的"东方好莱坞"时,这位"不按套路出牌"的老人又给大家带来了惊喜。

如今的圆明新园已经成了浙江的一张靓丽名片,国家5A级景区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园区巧妙地分成了春夏秋冬四个主题区,让游客在不同季节都能感受不一样的美。

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慕名而来,他们不仅能欣赏到昔日圆明园的恢弘气势。

还能观看震撼人心的《火烧圆明园》实景演出,让历史的记忆重现眼前。

最让人感动的是,圆明新园还获得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称号。

这意味着更多的年轻人能在这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记得有位游客说过:"这哪是什么景区啊,简直就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

数据显示圆明新园已经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问题。

这300个亿砸下去,不仅重现了历史的辉煌,更创造了无数个幸福的家庭。

徐文荣用他的方式,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交上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有人说他是"疯子",敢在这个功利的时代投入巨资重建圆明园。

但我觉得这种"疯狂"背后,是一个企业家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从一个靠挑粪起家的农民,到让圆明园重现人间的企业家。

徐文荣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心中有梦想,哪怕从最底层开始,也能创造奇迹。

那么多人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梦想,但他偏偏做到了。

这才是真正的"让梦想照进现实"!

或许多年后人们会忘记圆明新园耗资多少、占地多大。

但一定不会忘记,曾经有这样一位不服输的老人,用他的固执与担当,为我们保留下了一段最珍贵的文化记忆。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