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人生如幻的哲学探索:列子的启示

发表时间: 2024-08-04 19:25

人生如幻的哲学探索:列子的启示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玄学的问题,人生是一场幻境么?


古人总是痴迷于修道,比如那个至今不知是否还在的神仙皇帝“周穆王”。

穆王登遐

《列子•周穆王篇》里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

当年周穆王即位的时候国内来了一位有神通的人。据说,这个人可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不但能翻云覆雨,甚至动动手指就可以改变你的思维。真是不得了啊。

穆王见到如此厉害的人,当然是奉若神灵,立马建造了最豪华的宫殿招待他,用最美味的食物敬奉他。

谁知呢,这位神人不为所动,对那些美酒佳肴也就是看了一眼,然后说啊,我还是带你去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景吧。

说着他腾空而上,飞到了半空,穆王呢就抓着他的衣服,紧跟着就来到了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简直是太美了,就好像踩在云上一样,“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这哪是人能到的地方啊,该不会是紫微仙境吧!

周穆王在这里转了又转,几乎是“乐不思蜀”,不禁感慨道:假如我能在这个地方住的话,那人间的皇帝我宁愿不当!

你瞧,人人都想成仙,皇帝更是如此。

后来呢,就见神人轻轻动了动手指,周穆王只觉得像是个圆球一样就从天空掉了下来,眼睛一睁,自己还在原来的位置上坐着。

穆王看看自己,再看看周围的人,有些糊涂了,刚才是一场梦么?

神人说:“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我刚才是带着大王的灵魂跑出去走了一遭,身体并没有动啊。

换句话说,两个人方才只是灵魂出窍了一下而已。

见到如此神奇之事,周穆王哪还有心思处理国事,当然是江山、美女都看不上了,他命人造了八驾的马车直奔昆仑山,见到瑶池圣母——西王母

正所谓: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这是一段历史的传说,真实性无法考证。但对于神形分离这件事,古书上的确有很多的记载:比如宋朝的南宗祖师张紫阳,比如《素书》的作者黄石公

所以后世有太多的人想要寻求修仙之法,也就有了各式各样的话头。

可是这个“仙”怎么修呢?《列子》给出的答案你想都想不到——

人生是一场幻境

《列子》里有一篇是这么写的:“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

尹文子也叫关尹子,就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硬向他老人家要了一部《道德经》的那个人,后来得了道。

这个老成子呢就想要跟尹文子学修道,整整等了三年,尹文子告诉了他这样一段话:

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

中国的汉字里,“气”有三种写法。

一个是“氣”,指的是米谷之气,就是人的肉体是靠后天的米谷养育的,是呼吸之气。

一个是“气”,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气,就是大自然中的能量。

还有一个是“炁”,指的是无思无虑的清净之气。

老话说:人活一口气。所以这里的“气”代指宇宙万物的一切。

列子借尹文子的口说出了他的宇宙观:就是一切有形的物体,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一场梦幻。

你看人做梦的时候,你真的会觉得痛,会流泪,会哭,会笑,等到醒来的时候,才知道那是一场梦。

可是当你走过这一生,会发现我们活着的一切好像也不过是一场梦。就好比影片里的那些角色,虽假也真,真处亦幻。

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

列子说:是“造化之所始”。

中国古代哲学最特别的一点就在于,早在易经和道家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把“宗教”的外衣拿掉了。

我们不讲神,不讲具体的那个人,而只说是“造化”,是“道”,是“自然”。孔子又在这个“道”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礼仪和规则。

列子说,造化之初,阴阳互变,从而就有了生命。生命有生有死,也就有了生死。

道家其实把生死看得很通透。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有阴阳两面,生死也一样。活着是生命的阳面,死亡就是生命的阴面。阴面过一阵子又恢复到阳面,阳面过一阵子又到了阴面。

所以“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来做客的,死亡也不过是回去休息一下,休息好了还可以再来。

是不是很通达,甚至很治愈。

“悟到往来唯一气,不妨吴越与同丘。”

我们的肉体活着只是一口气,这口气上不来你就没有了。生命本就是“随起随灭”,这边刚刚出生,那边已经灭亡。那都是转瞬即逝的。

所以你不要觉得幻化啊,修道啊多么神通,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你修的再高明,你也无法改变生死。

讲到这里,列子给出了终极回答:“吾与汝亦幻矣,奚需学哉?”

——我和你现在都是个幻象,你还要学什么幻?学什么修仙?不需要学啊!

这才真正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写在最后

看到了么,老成子想要求仙,得到的却是尹文子对于宇宙人生的一场演讲。

而有趣的是,就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当老成子改变了人生观世界观,当他完全明了了生命和生死,竟然真的修成了得道的境界!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告诉你:当你真正能够看清楚生命的真谛,也就悟透了“道”的玄机。

白居易说:“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空虚。”

你看人一辈子总是少不了贪嗔痴。

我们想要吃好的,穿好的,贪财,贪名,贪利,样样都想得到。

我们嗔心很重,甚至是学佛修道之人,居士、出家人都会互相结仇。

我们放不下自己拥有的一切,有着无尽地挂念和牵绊。

其实,就是不明白,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一切最后还是要归到虚空中去。

有了还要再有,好了还要更好,就算做到万人之上的周穆王,仍要驾马飞去,以求长生。这就是看不通生命的幻化。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生谁又说的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人活着就是一名旅人,寄居在天地之间,这,或许就是真正的智慧法门。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还想听更多的国学小故事,欢迎私信“国学”告诉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