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貔貅品鉴网

走进《中庸》第22章:探寻天下至诚与天地对话的奥秘

发表时间: 2024-09-02 14:15

走进《中庸》第22章:探寻天下至诚与天地对话的奥秘

《中庸》第二十二章

原文:

注释:

尽其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本性。尽,充分,最大限度。赞:赞助。化育:化生和养育。与天地参:与天地并立为三。参,并立。

译文:

只有天底下最为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的人,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天赋本性;能够充分发挥众人的天赋本性,就能够充分发挥世间万物的天赋本性;能够充分发挥世间万物的天赋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够帮助天地培育生命,那么他也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至诚方能尽其性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意思就是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出自己的天赋本性,从而完成自己生而为人的天赋使命。这里的至诚,就是达到了极致的真诚。

诚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作为人的一种品质,同时也是世间万物的秉性。人们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做事情符合自然与社会规律,而顺承了诚的秉性就是顺应了自然万物的必然性要求,也就顺应了天意。至诚之人能够使自己天性中好的一面充分发挥出来,使其优势凸显在众人面前,因此能够获取众人的认可与信任,做事情更容易获得成功。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达到这种诚的极致呢?我们常常说自己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如果要想做到至诚至性,就要不停地擦拭和洗涤我们内心这面镜子上的污垢、尘埃,做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面没有尘埃的、纯净不染的镜子,才能照亮我们内心,才会引导我们把人性中善的一面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内心才算得上是一块“明镜”,才能够达到至诚的状态。具备了这样一种至诚的状态,我们就能够清晰地照亮我们的内心,照亮世间的万物,使这面“镜子”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至诚,是心性修养达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儒家所谓的圣人境界。它不是纯粹只在精神上、心灵上得以体验,而且要体现在行动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功用来,这才能叫做“为能尽其性”。

可以说,“尽其性”就是尽其本性本能,就是完成自己生而为人的最大人生价值,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天下至诚”,才能够说得上是“能尽其性”。

中国历史上,人们所标榜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都是至诚的圣人。他们的精神境界达到了圣人的最高境界,同时社会地位也是天下最高的。圣人得了圣人之位,就能够把至诚的功用广泛推广,能够发挥自己的光明德性,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理想,为人类社会缔造出一代代的太平盛世来。

有至诚之人在位,是人类文明中最理想的状态,不仅仅我国古代的先民如此期待,即使在古代的西方也是如此。比如,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就构想过一个著名的“理想国”。在这样的一个国度中,他把最高的领袖称之为“哲学王”,也就是说要让哲学家,即最有智慧最有思想的人来当人间的帝王,而这样的人,无疑是一个内心至诚的人,不然他不可能有高深的思想与智慧。他认为由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最高的人来治理国家,人类社会就一定能够治理得很好,达到完美的“乌托邦”境界,这与我国古代圣人治国有其相似之处。

《周易》中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以我们要发挥出人的天赋本性,就一定要牢牢地立足在自己的现实本位上。虽然我们身处各行各业,但是只要我们去努力进取,都可以达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境界。

从某种程度上说,只要我们每个人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抱着一种至诚之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就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尽其性”了。我们作为天底下的普通人,虽然说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我们也一样可以“尽己之性”。人之为人,其性各异,即使是圣人也有所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事业功德也都各不相同。

总之,要尽人生之性,就必须要有一颗至诚之心。至诚之心,就是放下自己的利害得失,以天下为公的真诚之心。拥有了这样一颗诚心,就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能够取得人生的成功。

(1)讲真话的季羡林——中庸做人

诚作为人的一种品质,同时也是世间万物的秉性,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至诚则是心性修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按照儒家的说法即为圣人的境界。这种境界不只是精神上、心灵上的体验,还要体现在行动上、言行上,那样才能更容易获取众人的认可与信任,做事情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其一生坎坷,却不曾动摇过自己的赤子之心。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都有如沐春风之感。他是一个真诚、纯粹、坦荡的人。因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情是第一位的。他只会用最真挚的感情对待别人,不论是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爱国之情等,都非常的充沛和饱满。

他曾经说过,自己所说的都是真话。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他的文字里也可以深切感受得到。尤其是他晚年的一系列文字作品,在情感上的纯度与思想上的力度,更是字字发自肺腑,读之令人动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幽默、诗性、尖锐,这是其所作文章的基调。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他从来都不是一只杨朔式的蜜蜂,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被迫或是自愿地放弃了自己的怀疑,转而相信起了童话,并真诚地希望可以用自己诗意的笔触将美带到人间。而20世纪年代60之后,他则像脱胎换骨一般,开始自由地歌唱,率性而又真诚,也正是这种情感与思想上的交相辉映,才造就了其晚年的满树繁华。

季羡林在其散文集《真话能走多远》中写道:“我生平的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是爱国的。”“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作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若说我没有一点儿成绩,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他的真诚不仅表现在文字上,还体现在言谈举止之间。比如他在96岁寿辰时,面对他人的夸奖,季羡林则毫不做作地答道:“我做人假话全不讲,真话则不全讲。有时候也不一定非要把所有的真话都说出来,但是我所说出来的话则一定都是真话。”

“假话全不讲”,这是一种多么坦荡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上的追求啊!在季羡林看来,适当地说些假话,有时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少好处和辉煌,但这却能让一个人的淳朴情怀和人文素养发生扭曲,甚至引起质变,加重自己的私利心,误导自身精神上和灵魂上的升华,严重的还会污染到整个社会的风气。而说真话虽然可能会付出“愣头青”的代价,让某些人不高兴,但那样做却能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进步。

只要是真话他就会堂堂正正讲出来,这也凸显了其人格的方正棱角。当然,“真话不全讲”也绝非是圆滑逃避,而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凸显了其智者的风范。季羡林所说的这番话,就足以体现出了其质朴淳厚、心怀真情、敢于讲真话、不炫博的“真话情结”。

季羡林终生不慕虚名、不唱赞歌、不事遮掩,是一个毕生真实的人;他在步入80高龄之后,仍坚持学术创作和文学创作,是一个终生笔耕不辍的人;他的一言一行皆入情入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个终生思考不息的人。像他这样的至诚之人,无愧于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魏文侯至诚尽性待臣下——中庸政道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人为将,先是实行了一系列的富国强兵之策,抑制赵国的发展,后又灭掉了中山国,接着又连败秦、齐、楚等诸国,使魏国一跃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不仅如此,在对待下属方面,他都是真心诚意的,毫无做作之态,这也让他成为了古代帝王争相效仿的榜样。

其实,魏文侯之所以能够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都与他那至诚的人格魅力有关。当时的“河东三贤”中的“二贤”即子夏、田子方便是因此而甘愿追随于他,至于段干木虽未出仕,但是魏文侯待其仍恭敬有加,还时常到他家中探望。魏国的人民听说这件事情后,都很高兴,还作诗称颂道:“我们的国君喜欢大道,因为他敬重段干木;我们的国君喜欢忠义之事,因为他很推崇段干木的为人。”

后来,秦王想出兵伐魏,司马唐则劝谏道:“段干木是个有名的贤者,魏文侯对他礼敬有加,这是天下人尽知的事情。假如我们对魏国用兵的话,肯定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唾弃!”

秦王想了想,认为司马唐的话很有道理,便取消了伐魏的行动。

常言道:上兵伐谋,其中更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善,这一点无论是用在兵法上还是为政上,道理都一样。魏文侯在对待段干木的这件事情上,不仅通过自己以诚待下的姿态赢得了民心,还赢得了敌手的敬畏,使得一场大战因此而消弭于无形之中。

后来,魏文侯便励精图治,先是任用李悝为相,大力发展政治改革,使得魏国“尽地力而教”,国力日益富强起来,随后便开始称雄于诸侯。他先是派乐羊出兵中山国,由于乐羊之子乐舒当时正在中山国做官,现在正值两国交战之际,中山国准备利用乐羊之子,迫使乐羊退兵。而乐羊则为了争取民心,只是对中山国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

可是,当这一消息传到魏国之后,便有不少官员污蔑乐羊之所以围而不攻,是想保全自己的儿子,请求魏文侯处置乐羊。不过,魏文侯非但没有相信这些诋毁之词,还立刻做了两件事:一是派人到前线慰问围城的部队;二是为乐羊修建了一座新的官邸。后来,中山国君因长久被困,且无破敌良策,便狠心杀掉了乐舒,随后又煮成肉羹送给乐羊,想借此打击乐羊。

乐羊知道此事后虽然伤心,却平静地对中山国使者说道:“乐舒帮昏君做事,死不足惜。”随后便下令攻城,灭掉了中山国。

乐羊得胜回朝后,便有些沾沾自喜,魏文侯看在眼中却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找了个机会拿来两只小箱子让乐羊看。乐羊当时并未在意,还以为魏文侯另外赏自己,但是他在打开之后,看到里面全是诋毁他围城不攻的奏章时,他什么都明白了,随后便激动地说道:“假如没有大王的信任,为我排除各种杂音,恐怕不等我灭掉中山国,就已经身首异处了。所以,灭掉中山国的功劳,应该算在大王您的头上啊!”

魏文侯则诚恳地对乐羊说道:“我当初既然派你去攻打中山国,那我就会一直相信你、支持你,这次能够攻下中山国,你的功劳自是无人能比。”接着,魏文侯便在宫中大摆筵席,宴请群臣,正当众人喝至尽兴时,魏文侯却忽然想到自己曾与管理苑囿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当日一同去打猎,而外边又正好下起了大雨。魏文侯未多加考虑,便命左右备车前往。当左右了解了情况之后,便有不少人劝他在宫中继续饮酒作乐,不要去打猎了。

可是魏文侯却坚持要去赴约,并对那些劝阻的人说道:“我与他早已约好了一同去打猎,我怎么能够因为下雨的缘故而独自取消约定呢?”说完之后,他便亲自找到那个管理苑囿的小官,取消了这次的打猎活动。信守约定,可以说是诚信的具体要求和表现。尤其是对于一个君王而言,诚信对整个国家都很重要。

假如在位者是个内心至诚之人,那他不仅有着高深的思想与智慧,还能将至诚的功用在整个社会上推广开来,发挥出自己的光明德性,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理想。而魏国之所以能够在魏文侯的治理下逐渐强大起来,也与其至诚的人格操守有着极大的关系。

(3)谋事以诚,信誉为重——中庸商道

在东北地区,一旦有人提起姜伟涛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不过,他之所以如此出名,并不是因为他有巨额的资产,或是有400多家的连锁店,而是因为他那段靠着诚信而成功的传奇经历。

姜伟涛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一个普通煤炭工人的家中,在17岁那年中考时,他的总成绩虽然在全校名列前茅,却因英语成绩较差而被市重点高中拒之门外。不过,懂事的姜伟涛怕拖累本就贫寒的家庭和多病的母亲,并没有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复读,而是顶替父亲成了一名煤矿工人。

在正式工作以后,为了让自己的业余生活更加充实一些,同时也为了提高自己,他还先后报考了乐理函授和法律专业的自学考试。而他在音乐上的特长和自学的精神,引起了单位领导的重视,为此还经常让他半脱产去做一些文艺策划活动。但是,他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因为有些人常以此为借口,说他借故脱产。

1989年春,年仅21岁的姜伟涛愤然辞职,并拿着东挪西借来的2000元钱,毅然“下海”经商去了。他先是在梅河口市一座新建的市场内租下了一个摊位,然后又到沈阳进了一批日用品,开始了自己的淘金生涯。

在那段时间里,他每天很早就得起床,匆匆吃过早饭之后,先是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出发赶到8公里外的山城镇,然后再坐通勤车去梅河口市摆摊。在那鱼龙混杂的市场上,他和其他的摊贩一样,整天忙着和客户讨价还价,目的只是为了赚点儿微薄的利润。不过,他卖的东西不仅价格公道,而且买的人都觉得物有所值,没过多久就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以至于在整个市场内,许多人都能叫出他的名字。

姜伟涛并不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更不可能满足于眼前的小打小闹。当他积蓄起了十几万元的资金以后,他再一次作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即在梅河口市开设一家精品服装店。因为在当时的梅城,并没有人做这一行,而他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不过,当时的梅河口市毕竟只是一个小城市,因此,当他将那些价格颇高的精品服装摆到柜台上出售的时候,虽有不少人询问,但是真正拿出钱买的人却很少,毕竟来逛这种市场的人只是一般消费者。再加上他之前摆过摊,也难免有人怀疑他卖的衣服是从南方倒卖过来的,并非是正品行货,只是想趁机捞一把而已。至于那些高层消费者,他们宁愿多花些钱跑到远处的大城市去买,也不相信在姜伟涛的地摊上就能买到真正的精品服装。关于这段经历,姜伟涛也曾调侃道:“当时的情况并不能怪消费者,只因市场内的部分商人不守信用,进而损害了我们大多数商家的信誉。这种情况下,谁能坚持诚信的原则经商,那他就能迅速地脱颖而出,而我只是众多幸运者的一个而已。”

后来,为了打破自己零销售的尴尬,姜伟涛便在自己的摊位前打出一个非常醒目的条幅,上面只有两句话:

一、所有款式的服装均不讲价、不降价;

二、所有售出的服装,只要不是在人为的情况下毁坏,均无条件退货。

其实,他这样做也有自己的目的,像他所卖的高档服装,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若是像买菜一样可以随便讲价或是降价,那样只会损害自己的信誉,而且这对之前购买过服装的客户也是一种欺诈行为。至于无条件退货,虽然会给自己造成一些损失,却能为自己换来不少信誉。

在他打出条幅后的第一周,他只卖出了一条领带,而且还经常有人对着他那个条幅指指点点,并认为他条幅上的那两句话只是一种“噱头”而已;到了第二周,情况有所好转,但也只是卖出去三件服装,而且还被退回一件;到了第三周,则卖出去五件,被退回两件……但一个月后,他的日营业额则是第三周的数十倍,而随后的一个月其营业额又暴增了数十倍。到了第三个月时,他先将相邻的三个摊位买了下来,没过多久又在梅河口交电大楼租了一间十多平米的房间,专门做起了高档服装的专卖,很快就为自己挣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到了1994年,他又将全部资金转入到了服装洗染业,并靠着诚信经商的原则及其之前所建立起的诚信形象,只用了四年的努力,就收回了成本,并成功开设了第一家连锁分店。

随后,他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将其连锁分店迅速地扩张到了400余家,涉及东北和华北地区的50多个城市,使他从当初的落魄煤矿工人,一跃成为了拥有资产无数的企业家。

尽物之性与天地化育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西方有一个哲学家问弟子们: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弟子们说了很多答案,有人说最需要的是要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有人说最需要的是超人的智慧,还有人说最需要的是数不尽的家财等。但是,这个老师都不赞同。最后老师说出了他的答案:人最需要的是一颗诚心,只有拥有了它,才有可能拥有人生的其他方面。

“尽物之性”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指万事万物都能够各尽其性,按照上天所赋予天地万物的“物性”,在自然之中完成其生命过程,这也是万物各尽其性的深层内涵。如果它是野生动物,那么就让它在大地上、在丛林中自由生长、自生自灭,而不要人为地去捕捉猎取;如果是花草树木,就让它们自然地开花,自然地凋谢,自然地结果。对待世间万物,我们不要违其本性而为之,这才真正做到了让万物各尽其性。总之,“尽物之性”就是顺其自然、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这样万物才能欣欣向荣。

一个人从“尽人之性”达到“尽物之性”的境界后,他的生命运转与天地运转的规律也就和谐了。如果再接再厉,在心性修养上下工夫,陶冶自己的精神、提升自己的思想,就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了。就像孟子说的那样“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在诚意正心的修养根基上,在“尽物之性”的境界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达到“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境界,的确会感到“乐莫大焉”。

“赞天地之化育”,如果在字面上理解,就是“帮助”天地养育万物,这时候人的境界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可以有资格做天地的“助手”,这是多么了不起!这里的“赞”字,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赞叹、赞美之意,而是帮助的意思。试想能够帮助天地一起化育万物,让万物各安其位,各尽其性,这是多么神圣和荣光的使命,是多么崇高、多么了不起的事业!所以“赞天地之化育”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它几乎达到了中庸之境的最高点。

化育万事,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所谓的“化”,就是没有一丝一毫不自然的感觉,它既不生硬,一点也不勉强。就像把一颗糖放在一杯水里一样,糖在不知不觉中融化,水也在不知不觉中变甜。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能够达到这一步,主观能动性能够发挥到这样的程度,那么他对天地之间的大道肯定会有一番彻悟。此时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天地大道。“赞天地之化育”其实指的就是顺天道而为,让天地万物都能够“各尽其性”,让人世间更加和谐安宁。

(1)物尽其用才能各尽其性——中庸做人

人若是能够用一颗诚心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对待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样就能将自身的本性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内心也会越来越明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世间万物看得更加透彻,永远都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把握事物表象后面的本质,进而达到“尽物之性”的目的,让万事万物“各尽其性”。

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论家和哲学家,主张魏、齐、楚三国应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者和支持者。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后辗转回到家乡宋国,并在那里结识了庄子。

惠施自从被逐之后,一直心有不快,总觉得自己虽有才华,但又无用武之地。一天,他找到庄子,希望他能开解自己,并隐晦地向其说道:“魏王曾送给我一个大葫芦的种子,现在我有了闲暇的时间将它种了下去,但是结出的葫芦很大,足能容下五石的东西。如果用这个大葫芦盛水的话,我怕它因不够坚固而承受不了水的压力。但若将它剖开做成瓢的话,它则因过大而显得平浅,无法容纳更多的东西。我并不是嫌这个葫芦不够大,而是嫌弃它大而无用,所以我决定将它砸烂,您觉得我这样做对吗?”

庄子则对他说道:“先生确实不太善于利用大的东西啊!我先跟你举个例子吧,在我们宋国曾有一个人善于制造防止手冻裂的药,但他家却世世代代都以漂洗棉絮为生。后来有位游客听说了这件事,便打算出一百金买下他的药方。这个人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先将家人召集起来商议道:‘我们家世代都在河水里漂洗丝絮,一年所得只有几金而已,现在一旦将这个药方卖出去的话,就能得到一百金,所以我打算将药方卖给他。’他的家人对这个提议都没有异议,而那个游客也如愿得到了药方,随后又到吴国游说吴王。当时恰逢冬季,而越国又正好对吴国发难,吴王就派他统领水军出战。

他到了部队以后,并没有立刻发动战争,而是先命人按照药方配了一些药分给士兵涂在手上,结果吴军因极少有人冻伤,进而大败越军,对此吴王仅仅赏赐了他不少财宝,还给了一块封地。同样一副防止手冻裂的药膏,关键在于能否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有的人用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只是将它用在漂洗丝絮上,这就是物能尽其用与未能尽其用的差别啊!现在你有着一个可以容纳五石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他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只忧心葫芦太大而不能装东西呢?看来你还是没有看透世间万物啊!”

惠施听后若有所悟,又接着说道:“我家的门前有一棵很大的臭椿树,树干上有许多赘瘤,根本就无法用绳墨取直,而它的枝杈则弯弯曲曲的,也没有能用的木材。他虽然生长在路边,但是经过的木匠却连看都不看它一眼,难道你还能说它大而有用吗?现在我真想把它给砍倒啊!”

庄子则说道:“不知你有没有见过野猫和黄鼠狼捕食老鼠的样子,它们经常匍匐在地上,等待着出来觅食的老鼠。而且在捕捉老鼠的时候,它们总是跳来跳去的,可是它们一旦踩中了猎人布下的机关,就只能死在网中了。你再看那牦牛,它们的身体犹如天边的白云一般巨大,本事也很大,却不会捕鼠。现在你的门前有一棵大树,你总是担心它没有用处。假如它生长在一片广阔无边的草原之上,而你只是悠然自得地徘徊在树旁,或是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纳凉。如此一来,它就不会遭到刀斧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即便是没有什么用处,但它也不会有什么痛苦了。”

惠施听后旋即大悟,随后果真又受魏王重用。其实,“无用”并不是真的无用,这只是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待的结果。世间万物皆有其本性,有用、无用只是人们离开自然大道后,根据一己偏见所产生的概念,自然会有所偏颇。但若有人能够使其心志顺应自然的规律,那么有用或是无用也就没有差别了,那样才算是真正地让万事万物“各尽其性”。

(2)士尹池顺应天道息兵戈——中庸政道

如果一个人能够达到让万物各安其位、各尽其性的精神境界,那么他对天地间的大道肯定会有一番彻悟。而他在举手投足之间,也都能恰如其分体现出天地间的至理,然后才能顺应天道而为,让天地万物都能够“各尽其性”。

公元前547年,晋、楚两国为了争霸中原,战事连年不断。宋国由于夹在两国之间,在八十余年的时间内,更是遭遇了四十多次战争的洗礼。后来,楚国为了方便调兵征伐晋国,决定派兵灭掉宋国,使其成为自己的前沿阵地。但在此之前,楚王还是先派出了使节以探宋国的虚实。

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楚王最终派了士尹池出使宋国,而接待他的则是宋国贤臣子罕,并在家中宴请了他。当士尹池来到子罕的家门前,看见南边邻居家的墙都凸出来了,并挡住了子罕回家的直道;而进门后又看见西边邻居家的积水流经子罕家的院子后,士尹池感到非常惊讶。在他看来,以子罕的地位,若是想让他的邻居搬家或是让他们将排水沟挖到别的地方去很容易,可他却没有这样做。随后,士尹池便向子罕询问这是为什么。

子罕回答道:“我家南边的邻居,是个鞋匠,我也曾让他搬过家,可他的父亲却对我说:‘我们家世代以做鞋为生,如果我们搬了家,那些要买我们鞋的人就找不到我的住处了,那样无异于断了我们的生路,望大人体恤。’所以,我就没让他们搬家。至于西边的邻居,他家因地势较高,而我家的地势较低,积水从他家流经我家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也没有去禁止。”士尹池听后,对子罕的为人更加敬重了。

士尹池回到楚国后,正赶上楚王点兵,准备攻打宋国,士尹池赶紧劝阻道:“大王不可以攻打宋国啊!宋国的国君为政贤明,国相仁义。我听说,贤明的人可以深得民心,仁义的人则能号召百姓为他尽力。现在我们若是攻打宋国,很有可能不会成功,而且还会被天下人耻笑,还望大王三思啊!”楚王听后觉得士尹池的话很有道理,便决定暂时罢兵。

公元前546年,又在士尹池的多方斡旋之下,以晋、楚两国为首的十多个国家在宋国召开了第二次“弭兵之盟”,不仅成功阻止了楚王攻打宋国的意图,还使宋国等十余个处于弱势的国家获得了十余年的休养生息。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子罕作为宋国贤臣,做人以德为本,为相以正治国,不仅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也赢得了敌人的尊重。而士尹池之所以力劝楚王不要攻打宋国,就是站在这个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不仅体现出了其恢弘开朗的胸襟,还是合乎天理大道的行为。倘若楚王不听士尹池的劝阻而贸然发兵,则为不义之兵,不仅难以取得成功,甚至还会受到天下人的诟病。

(3)海南养生堂顺其自然大获全胜——中庸商道

尊重自然界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人们诚于万事万物,不违其本性,顺其自然,让万物各尽其性的做法。万事万物只要按此法则运行下去,就能欣欣向荣,无论是做人、为政还是经商,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20世纪90年代,在以娃哈哈、乐百氏等为主导的全国性品牌,迅速完成了对全国水市场的瓜分与占领。在此情况下,虽有不少区域性的品牌不断对其进行冲击,却很少有获得重大突破的。

不过,在众多区域性品牌对娃哈哈和乐百氏进行“围剿”之时,海南养生堂也悄然进入到了对中国水市场的角逐之中,并靠着其生产的农夫山泉,一举改变了中国水市场的竞争格局,成为了中国水市场上的后起之秀,并在一定意义上取代了乐百氏,成为了中国水市场上的第二大品牌,创造了一个以弱势资源品牌完胜强势资源品牌的著名“战例”。其实,海南养生堂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与其顺其自然的商战思想有关。

海南养生堂在决定进军水市场之前,先派出了不少专家前往全国各地寻找最适合的水资源,并果断地花费巨资,一次性买断了浙江千岛湖50年的独家开采权,从资源上垄断了这一“自然原料”。随后,他们才以此为基础,打造出了以农夫山泉为品牌的一系列水产品,注重引导消费者重视自然,回归天然。

而据科研人员的检测,千岛湖深层水的水质经过40年的高压自然滤清,水质天然清纯,与表层水相比,其表层的浮游物几乎为零。而且其水温常年维持在12℃左右,PH值则呈弱碱性,水中的溶解氧更是高达4.92mg/L,这可是表层水溶解氧的2.3倍啊!此外,千岛湖深层水中还富含钠、镁、钾、钙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不仅味道甘美清洌,还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农夫山泉的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正是依托这些科学根据而来,并以“有点甜”为基础,迅速地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人怀疑广告的欺诈性,难道水还有甜味?但事实胜于雄辩,人们的口感就是对其水质最有力、也是最直接的感官证明。在这方面,农夫山泉不仅是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随着农夫山泉的“有点甜”为消费者所认可,其“有点甜”的特点也逐渐成为了农夫山泉的代名词。

海南养生堂为了使自己能够在与其他水品牌的竞争中更胜一筹,毅然于2000年4月通过媒体向外宣称,农夫山泉将不再生产纯净水,只生产更加健康、更适合人们饮用的农夫山泉天然水。这样一来,他们虽然需要多付出一倍的成本,但是为了让人们喝到更健康的水,他们则义无反顾。

为了强势推出“天然水”这一概念,海南养生堂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播出一则“水仙花生长对比实验”的广告:将两组水仙花分别养在农夫山泉天然水和农夫山泉纯净水中,在视觉上,这两杯水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在一个星期后,那两株水仙花的长势却大相径庭。其中,养在天然水中的水仙花的根长到了3厘米长,而养在纯净水中的只有1厘米左右。在广告的结尾,还出现了“养生堂宣布,停止生产纯净水,全部生产天然水”的字幕,这既是一种理性的宣言,也是对所有纯净水竞争对手下的战书。海南养生堂此举就像是在中国纯净水行业中投了一个烈性炸药包,并立即引发了一场空前激烈的“水仗”。

海南养生堂的这次举动看似极具冒险性,但其对比实验却是科学的,并成功地将农夫山泉“天然水”的概念传递到了消费者心中,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农夫山泉也因此而声名大振。

随后,农夫山泉更是一气呵成,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天然水生产厂商,并牢牢占据着瓶装水市场的前三甲之位。

对于海南养生堂的成功,很多人都认为它是靠着广告的策略而获得的。其实不然,因为它成功的关键在于农夫山泉率先抢占了“天然水”和回归自然这一制高点。尤其是在人们对于环境、绿色、原生态等越来越重视的今天,海南养生堂的这一系列作为,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还注重引导消费者回归自然、回归天然,让和谐社会、和谐环境等体现在自己的产品与品牌之中。试问,这样的企业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可与天地参

孔子有言:“唯天下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由此可见,“至诚”不是一般的诚,而是达到了最高境界的诚。唯独这天下最诚实的性,才可以发挥出人的天赋本性,从而尽万物之本性。

能尽万物之本性,才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就是说才可以促进万物发展,而不是去违背或对抗自然规律。这是一种促进天地之化育、生生不息的天地大道。而如果能够使人道与天道相通,身与心相印,就可以达到“与天地参”的最高境界了。

什么叫做“与天地参”呢?就是说人可以与上天和大地并立为三,达到天、地、人鼎足并列的境界,从此人可以与天地相匹配,与天地平起平坐。中国古代的圣贤们是无比伟大的,早在几千年以前,他们就有这样的精神和气魄,把人的精神与天地并立。而在西方,这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可以说,“与天地参”是中庸思想中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这种境界也可以说是全体人类最高价值的实现:人性完美健全,人的智慧也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人与天地可以并行而立。

中庸思想中的“与天地参”是希望世人能够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品行与道德操守,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与人生智慧,它指向的是现实人生而非彼岸世界。这一点,正是中庸思想的真正智慧所在。

《周易》里说:“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天道、地道和人道,把我们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基本上全部囊括其中了。

天、地、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被敬之为“三才”。其中,天道的运化,要以阴阳变化为基本规律。每天白天黑晚交替轮回,就是一阴一阳的明显体现,也是天道不可违背的法则。大地上的事物则以刚柔为性,也就是说有刚柔两种性质,地球上有海水,也有陆地,海水就是柔的体现,陆地则是刚的体现。所以,大地要形成就必须要有水和陆地,没有这种刚柔相济,“地道”就不能成立。

那么人道呢?必须要有诚心才能够成立,只有有了一颗诚心,才能够“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从而“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与天地创造万物的运行都是有关联的。这种观念自古就有,而且在古代圣贤之人的心中更是如此。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成为激励我们的永恒动力。

我们经常说“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似乎真的体验到了天地生生不息的运行法则,体验到了宇宙与人生之间的某种神秘联系。然而,我们要想真正参悟其内在的玄机,就只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然后才有可能“赞天地之化育”,掌握万事万物的规律,并顺从万事万物的规律,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懂得宇宙真理的人,一个真正体悟到中庸之道的人。

(1)李士谦的慈悲之心——中庸做人

李士谦是隋朝时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自幼就天性纯良。他在父亲死后,虽然继承了大量的遗产,但他本人在生活上却很节俭,终生都未饮过一滴酒,吃过一块肉,平时只穿布衣旧衫,吃粗茶淡饭。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赈济、施舍周边的穷人。例如州里有人死了,而其家人又无钱安葬,他都会赶过去,赠与对方一笔丧葬费。朝廷中有人听说了他的贤德之后,便想请他出来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不仅如此,他还在母亲去世之后,将自己的私宅捐给了寺院,并立志在有生之年绝不为官,只会专心钻研佛理。

一天傍晚,李士谦在田间的小路上散步时,看到有个小偷正在偷割他家的稻谷,可他并没有大喊捉贼,而是悄无声息地避到了一旁,周围的邻居知道这件事情后都很不理解。对此,他解释道:“俗话说,树活皮,人活脸。有谁不想要脸?又有谁愿意做小偷呢?那个人之所以来偷我家的稻谷,可能是因为天灾人祸,实在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了才那样做的,我应该宽恕他才对呀!”

那个小偷知道后非常感动,为此洗心革面,从那以后他不仅不再做小偷了,而且还成为了一个善人。

有一年庄稼歉收,李士谦便拿出家中的数千石余粮,借给那些难以为继的乡邻,乡亲们都很感激他,并保证会在第二年还给他。可是到了第二年,庄稼还是歉收,以至于去年借粮食的人都无法偿还,他们觉得心中有愧,便纷纷跑到李士谦的家中道歉。

李士谦在了解了他们的来意之后,便对众乡邻们说道:“我家中的余粮,本来就是用来接济大家的,又怎么会让大家偿还呢?现在我就将这些借据全都烧掉,希望你们不要再有什么心理负担了。”

说完,他便当着众乡邻的面将所有的借据都烧成了灰烬,随后又在家中摆下宴席,招待众人。后来,虽然还有人前来还粮,但都被他给拒绝了。

几年后,当地又遇到了大饥荒,李士谦便拿出了家中所有的财产和粮食,救活了上万人。到了第二年春天,他又拿出不少的种子,赠给那些贫穷的人家。对此,有不少人对他感激地说道:“先生救活了那么多的人,您的阴德实在太大了。”李士谦听后则很谦逊地答道:“阴德的意义,就像是耳鸣一样,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是不知道的。而现在我所做的这些事,你已经知道了,哪里还算得上阴德呢?”

曾有人问李士谦是否真的存在因果轮回之事时,他只是告诉对方,关于轮回的事情,古籍上有很多记载,如鲧为黄熊、褒君为龙、牛哀为兽、宣武为龟、铃下为鸟等。那人听后有些不太确定,随后又问道:“若说人们在死后可能会轮回为禽兽,那么松树和柏树死后,为什么不会变成樗树和栎树呢?”

对此,李士谦则笑着解释道:“轮回是由心而作,松柏等作为植物,是没有心的,自然就没有轮回之说了。”

很多人在看到晚年的李士谦儿孙满堂的情景时,都认为这是他广积善德的果报。为此还有人以孔子所言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称颂他。但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当李士谦去世的消息传开以后,竟有很多人痛哭流涕道:“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死,而李先生这样的大善人竟先去世了呢!”至于参加葬礼的人,更是有数万人之多,由此也可看出其在民众的心中堪比泰山。

回顾李士谦的一生,其因深明佛理,所以在家能孝亲,在外能力行善事,虽将大量家产布施于穷人,却毫无追名逐利之心,只是将最诚实的自己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而能达到这种思想境界的人,就是一个将自身的道德修养至最高层次的“至诚”之人,其精神和气魄也足能与天地并立。

(2)魏孝文帝顺天应人成大业——中庸政道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而拓跋部则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后来,拓跋部不断南迁,并在西晋时建立了代国,不久代国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部趁机复国,并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此后北魏的几代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大夏、北燕和北凉,统一了北方。

但是,由于北魏前期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民族矛盾不断激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贪官污吏日益增多,农民起义也时有出现。直到北魏中期孝文帝即位,在实行了一系列顺天应人的政治改革之后,以上诸多问题才有所缓和,并逐渐使北方恢复了曹魏、西晋时的繁华。

孝文帝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如484年,孝文帝率先下令整顿吏治,并颁布诏令官吏的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官吏不得自筹,使得吏治贪污腐败的现象有所好转,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485年,孝文帝又联合冯太后颁布了均田令,即按照统一的标准,把国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按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而且这些土地不得买卖,在其死后土地应归还官府。他还下令,每对夫妇每年只须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即可。这一系列的土地改革不仅改变了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百姓的负担大为减轻,孝文帝也因此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不过,在其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中,迁都洛阳则是孝文帝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功业之一,体现出了他作为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消除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还能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士大夫,加强自己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稳固北魏政权。

鲜卑贵族眷恋故土,大多数不愿离开平城,孝文帝对这一点很清楚。为了消除守旧大臣们的反对,孝文帝采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一次上朝的时候,他对大臣们说道,自己准备御驾亲征南齐。

众大臣听后纷纷反对,其中以任城王拓跋澄的反应最激烈。对此,孝文帝佯装发火道:“整个国家都是我的,难道你想阻止我用兵吗?”

拓跋澄则不畏惧道:“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作为国家的大臣,不能眼看着陛下涉险啊!”

孝文帝听后什么也没说,只是立刻宣布退朝,然后又单独召见拓跋澄,对他说道:“我跟你说实话吧,我刚才之所以向你发火,只是为了做个样子而已。我真正的用意是想迁都洛阳,因为平城不利于国家统治。你也只知道,若想移风易俗,就非得迁都不可。我之所以说要出兵伐齐,只是为迁都中原找个借口而已。”

接着,孝文帝又向拓跋澄讲明汉化、迁都对北魏的重要性,拓跋澄听后才恍然大悟,随即便同意了孝文帝的主张。

493年,孝文帝亲率大军及文武百官抵达洛阳,正赶上连绵的秋雨,道路泥泞不堪,行军极为不便,而孝文帝仍下令继续进军。众大臣本来就不想出兵伐齐,便纷纷借这场大雨再次出来阻拦。

孝文帝则严肃地说道:“我们这次兴师动众,若是半途而废的话,岂不让天下人笑话。假如你们不想南征的话,不如把国都迁到洛阳算了,诸位以为如何啊?”

众大臣听后一愣,并没有人答话。孝文帝看到此景后立刻说道:“不要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站左边,不同意的站右边。”

此时一个贵族说道:“只要陛下同意不再南伐,我们就同意迁都洛阳。”

其他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在听到这样可以阻止孝文帝南伐之后,也都纷纷表示愿意迁都。

在完成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改为汉姓等。而这一系列的汉化改革,不仅加速了鲜卑族和北方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还在极大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赢得了北方各族人民的拥护。

孝文帝在执政期间,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所以并没有产生过民族歧视的念头。不仅如此,他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即便是从南朝投降过来的官吏,他也会待之以礼,毫不怀疑地加以任用。正因如此,他才能将拓跋部族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与汉族的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具有多元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以适应当时北方汉、胡各族杂居的社会环境,取得了南北朝各国均所不及的辉煌成就。

(3)麦当劳浓浓的人情味赢得人心——中庸商道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哪家企业若是有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那它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很有可能会在竞争中落败。不过,除此之外,感情上的投资也很重要。而且,它还有着低投资、高回报等特点,麦当劳之所以能在快餐界称霸世界,靠的就是这一点。

麦当劳靠着方便快捷且有高质量保证的食品、活泼有趣的店面布置、匠心独运的营销手段等,在世界快餐业中,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但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则在于其一流的服务水平,处处给人以轻松、自然之感,总能让人感觉到浓浓的人情味。

比方说,在麦当劳快餐店的收款机上,朝向店员的一面上都写着这样一个词——微笑。当然,前来消费的客户根本就看不到收款机上的这个秘密。所以,当你去结账的时候,总能看到店员们始终对你保持着微笑,而且还会对你说一声:“谢谢!”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微笑、一句“谢谢”,却让麦当劳赢得了所有客户的青睐。

客户到餐厅用餐,除了重视食物的口感以外,还很注重店内的气氛。而麦当劳注意到了这一点,并极力将每一家连锁店都营造成一个充满了微笑的温暖空间,这也是其他快餐店所没能做到的。当客户在麦当劳内用餐时,由于每一位员工都很有亲和力,这让许多客户都觉得这不只是一家快餐店,还是一个散播欢乐和爱的地方。

其实,麦当劳公司在成立之初,其宣传的主题与大多数广告一样,更多的是在展现产品的特点和所引用的高科技、自动化等生产过程,这虽引起过不少客户的兴趣,但是,在服务人员机械呆板的忙碌操作下所制造出的食品,很快就被人们所熟悉,甚至还有不少人对此生出了厌倦的情绪,而麦当劳的生意也逐渐归于平淡。麦当劳的高层管理看到这一情况后,通过具体的调查研究发现,仅仅靠着机械化的快节奏,虽然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却难以长久地吸引住客户,只有营造出温情和家庭的气氛才是客户们永恒的追求。

为此,麦当劳公司改变了之前的宣传广告,并隆重推出了以“温情”为主的家庭式广告:“在落日的余晖中,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一双天真活泼的儿女,随着轻松、明快的音乐,心情愉悦地走进金色拱门下的麦当劳,而微笑相迎的服务员则迅速地为他们准备好了所选的食物,他们一家人就坐在由金黄、橘红以及红色等装潢而成的餐厅里,欢乐地享受着一天之内最美好的时光和可口的食物……”

这就是麦当劳最为典型的广告,着力渲染麦当劳一再强调的家庭气氛:“在麦当劳,你可以享受最美好的时光、最美味的食物。”

其实,细想起来,麦当劳并无过人之处。它只是将“微笑”视为“注册商标”,然后又将“温情”注入到了金色的“M”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和实际行动,将那份浓浓的“温情”送给了每一位客户。但是,正是这种以情感人的经营模式,才使麦当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历代名家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