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06 07:56
1944年的初秋,江苏建湖上冈镇的街头格外安静。这个看似平常的午后,朱家茶馆里坐着一位年轻人,他正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街上的行人。谁能想到,就在这个普通的下午,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即将上演。当枪声在乱坟岗响起时,所有人都以为这名地下党员已经牺牲。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执行枪决的伪军营长在行刑后,却低声说了一句令人费解的话。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场地下斗争?为何一个伪军营长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一、茶馆接头计划
1944年9月15日,淮北地区地下党组织在一次秘密会议上,决定派遣联络员吴少芹前往上冈镇执行一项特殊任务。这个任务涉及与一位潜伏在日伪军内部的同志进行秘密接头,交换一份关于日军在淮北地区军事部署的重要情报。
组织为这次接头安排了详尽的计划。接头地点选在上冈镇东街口的朱家茶馆,这家茶馆开设已有二十余年,位于街道拐角处,既便于观察街面动静,又临近后巷,一旦发生意外便于脱身。定于9月17日下午三时进行接头。
为确保万无一失,组织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接头暗号。按照规定,吴少芹需在茶馆临窗的斜角位置就座,桌上摆放两个茶盏和一把折扇。这个位置既能观察到街道上的情况,又不会引起他人注意。
对方则会身着灰色长褂,手持一份9月15日的《淮北日报》。这份报纸是专门为此次接头准备的,因为当时上冈镇能拿到如此新鲜的报纸并不常见,这也成为了识别暗号的重要依据。
接头时,对方需将报纸放在桌案左侧,确保报纸日期清晰可见。随后以"最近什么东西都涨价,就连这茶钱也涨了不少呀!"作为第一句暗语。只有在确认对方身份后,吴少芹才能回应:"这家掌柜对老客户还不错,我喝的茶都没涨价。"
为确保这次接头的安全,组织还在茶馆周边安排了三名暗哨。他们分别埋伏在对面的布庄、隔壁的粮行和街角的杂货铺内,负责观察街面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过预先约定的暗号示警。
在出发前,组织特别叮嘱吴少芹,此次接头对象身份特殊,即便见面也不得询问其真实身份。情报交接必须在三分钟内完成,交接后双方立即分开,不得有任何多余的交谈。
9月17日下午两点半,吴少芹提前半小时到达朱家茶馆。他按照计划在指定位置坐下,点了一壶茶,摆好两个茶盏和折扇。随后,他开始仔细观察每一个进出茶馆的行人,等待着那位神秘的地下党同志的到来。
二、意外的打草惊蛇
吴少芹在茶馆内等候的时间并不长。下午三点刚过,街道上突然出现了几个形迹可疑的人。这些人身着便装,但腰间微微鼓起的部位显示他们携带着武器。他们时而东张西望,时而低头窃窃私语,在茶馆外来回踱步。
这些特务是江苏省特别工作队的成员,他们接到密报,称有地下党分子将在这一带进行秘密活动。特工队派出了六名便衣特务,分三组在上冈镇东街一带进行布控。其中两人装扮成商贩,在街对面摆设了一个水果摊;另外两人伪装成顾客,已提前进入茶馆内部;最后两人则在街道上来回巡视。
就在这时,茶馆外的特务中走出一人,他从怀中掏出一份报纸,朝着茶馆走来。这个举动引起了吴少芹的警觉。那份报纸看起来确实是《淮北日报》,但持报人的衣着并非约定的灰色长褂,而是一件藏青色的对襟上衣。
特务此时已经来到茶馆门口,他装作漫不经心地扫视着茶馆内的情况。当看到角落里桌上摆放的两个茶盏和折扇时,立即向门外的同伙使了个眼色。这个细节没有逃过吴少芹的眼睛。
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早已在茶馆内部埋伏的两名特务迅速起身,一个堵住了茶馆后门,另一个则悄然移动到了吴少芹身后的位置。街上巡视的特务也加快脚步,向茶馆靠拢。
吴少芹意识到自己已经暴露,他迅速判断出逃生的可能性。茶馆前门已被堵死,后门处有人把守,唯一的机会是从靠窗的位置跳出去。然而,还没等他采取行动,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冷喝:"不许动!"
特务动作极快,一把短枪已经抵在了吴少芹的后腰上。与此同时,其他特务也迅速包围过来。茶馆内的客人见状纷纷躲避,有的甚至直接冲出茶馆,街面上顿时混乱起来。
在这片混乱中,没有人注意到街对面的布庄二楼,一个身着灰色长褂的中年人正站在窗后,手中握着一份《淮北日报》。这个人正是原定要与吴少芹接头的地下党同志。他目睹了整个过程,但此时已无能为力。
特务们迅速制服了吴少芹,用绳索将他捆绑,然后押解着他离开茶馆。街上的行人对这一幕议论纷纷,但在特务的呵斥下,很快便散去了。整个抓捕过程不到五分钟,茶馆内外重新恢复了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三、隐藏的双重身份
徐坤,这位在上冈镇日伪据点担任营长的人物,其真实身份鲜为人知。1938年,他经组织安排,以投诚的国民党军官身份加入伪军。凭借其军事才能和精湛的伪装手段,他逐步获得了日军的信任,从一名普通军官一步步升任营长职务。
在上冈镇,徐坤表面上是一位严厉的伪军长官。他每天准时出现在据点,处理军务,维持治安,甚至不时组织对共产党游击队的"清剿"行动。然而,这些"清剿"行动总是扑空,或者在即将接触游击队时突然改变路线。日军对此并未产生怀疑,反而认为是情报工作做得不够细致。
徐坤在伪军中的地位并非一帆风顺。据点内部派系林立,以副营长石田为首的亲日派一直对徐坤心存疑虑。石田曾多次向日军特务机关举报徐坤,称其在"剿匪"行动中立功心切,反而打草惊蛇。但每次徐坤都能以完美的理由和表现打消日军的疑虑。
这次在得知特务队抓获了一名地下党员后,徐坤立即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他首先以营长身份接管了审讯权,将吴少芹单独关押在据点西侧的一间旧仓库内。随后,他以要严加审讯为由,禁止其他人员接触犯人。
与此同时,徐坤注意到石田正密切关注着这起案件。石田甚至主动请缨要协助审讯,但被徐坤以"上级有特殊指示"为由回绝。当天晚上,徐坤在据点的办公室内,通过一个隐秘的方式,向上级组织传递了一个紧急信息。
在上冈镇的地下党组织网络中,徐坤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不仅要维持自己的伪装身份,还要在适当的时候为组织传递重要情报。这次吴少芹的被捕,使得局势变得异常危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行动,不仅吴少芹有生命危险,整个地下组织的网络也可能遭到破坏。
徐坤深知,在据点内还潜伏着日军特务机关的眼线。这些人专门负责监视伪军官兵的一举一动,并定期向日军特务机关汇报。因此,他必须表现出对共产党的深恶痛绝,同时又要想办法营救吴少芹。
第二天一早,徐坤召集据点内的军官开会。他在会上宣布,将于当晚处决这名"顽固不化"的共产党员。这个决定立即得到了石田等亲日派的支持。他们认为,快速处决共产党员可以显示据点的"革除共匪"的决心,同时也能向日军表现伪军的忠诚。
在这场看似普通的军事会议背后,一场更大的营救计划正在秘密展开。徐坤通过自己的特殊身份,开始为即将到来的行动做最后的准备。
四、乱坟岗的枪声
1944年9月18日傍晚,上冈镇的乱坟岗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这片荒凉之地位于镇子西北角,平日里少有人至。此时,一队伪军正押解着吴少芹向处决地点走去。行刑队由徐坤亲自带队,石田和其他几名军官也在随行人员之列。
处决时间定在晚上七点,这个时间点的选择颇有深意。徐坤告诉石田,选择这个时间是为了避免引起群众的注意,以防发生不必要的骚动。实际上,这个时间正是当地游击队例行换岗的时候,周边的警戒最为薄弱。
行刑队一行十二人,分成三组。第一组由六名士兵组成行刑队,他们手持步枪;第二组是徐坤和石田等三名军官;最后一组则是负责押解犯人的三名士兵。队伍沿着一条泥泞的小路,向乱坟岗深处行进。
七点整,队伍到达预定地点。这里四周都是荒草和零星的坟头,视线非常开阔。按照规定,行刑前需要宣读判决书。徐坤接过副官递来的文件,开始大声朗读。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鸟鸣。这声鸟鸣在寂静的乱坟岗显得格外刺耳。
石田立即警觉起来,他命令士兵们加强警戒。然而,徐坤却表现得异常镇定,继续宣读判决书。当读到最后一段时,又是一声鸟鸣响起,这次的声音来自另一个方向。
行刑队开始列队就位。六名持枪士兵排成一排,距离吴少芹约十米远。按照惯例,这类行刑通常会预备两轮射击。第一轮是六人同时开火,如果犯人没有立即死亡,则由队长补枪。
徐坤站在行刑队的右侧,举起手臂。就在他即将下达开火命令的瞬间,第三声鸟鸣突然响起。这一次,声音就在附近的灌木丛中。石田猛地转身,想要查看声音的来源。
几乎是同一时刻,徐坤大喊一声:"开火!"六支步枪同时响起,枪声在空旷的乱坟岗上回荡。吴少芹应声倒地。紧接着,第四声鸟鸣划破夜空。
一阵混乱突然爆发。四周的灌木丛中窜出十几个黑影,手持武器向行刑队包抄过来。这些人是早已埋伏在此的游击队员。石田刚要抽出手枪,就被一记闷棍击中后脑。其他伪军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就已经被游击队员制服。
整个突袭过程不到两分钟。游击队员迅速控制了现场,将所有伪军捆绑起来。令人意外的是,倒在地上的吴少芹突然坐了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原来,早在行刑前,徐坤就已经暗中将行刑队士兵的步枪子弹换成了空包弹。
游击队员们带着获救的吴少芹,迅速消失在夜色中。而被俘的伪军,除了石田,其他人都被释放。这些被释放的士兵面面相觑,不知道这场处决到底是真是假。
五、意外的后续发展
第二天清晨,上冈镇日伪据点内一片混乱。石田的失踪和行刑队的遭遇很快惊动了日军特务机关。一支由日军宪兵队和特务组成的调查组迅速抵达据点,对整个事件展开调查。
调查组首先审问了参与行刑的伪军士兵。这些士兵声称,他们在行刑时突然遭到武装分子的袭击,在混乱中被捆绑。等他们被释放时,石田副营长和犯人都已不见踪影。关于营救行动的具体细节,每个士兵的说法都略有出入,这引起了调查组的怀疑。
徐坤在接受询问时表现得异常镇定。他详细描述了整个行刑过程,并提供了一份完整的书面报告。报告中指出,行刑地点是经过严密考虑的,而行刑时间的选择也符合惯例。至于突然遭到袭击,他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据点内部出现了内奸,将行刑信息泄露给了游击队。
日军调查组对现场进行了仔细勘查。在乱坟岗发现了大量脚印和打斗痕迹,还找到了六枚空包弹壳。这些空包弹壳的发现让案情出现了新的转折。调查组认为,这表明行刑队的武器被人事先做了手脚。
就在调查组准备扩大调查范围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石田的尸体在距离上冈镇二十里外的一条小河中被发现。尸检显示,他是死于枪伤,子弹直接击中心脏。这个发现让调查组的注意力从据点内部转向了外部。
与此同时,上级派来了新的副营长接替石田的职务。这位名叫山本的军官带来了一份特别任务:重新梳理据点内部的防务系统。他要求对所有军官和士兵进行严格审查,并加强了对外来人员的盘查。
徐坤对这些新措施表示积极配合。他主动向山本提出了几项改进建议,包括增加夜间巡逻次数,加强情报收集等。这些建议得到了山本的认可,并很快付诸实施。
然而,就在新的防务系统刚刚建立起来时,据点内又发生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负责看守军火库的班长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一批最新运到的步枪弹药出现了严重缺失。这批弹药是三天前刚刚入库的,记录显示经手人包括副营长石田。
这个发现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日军特务机关认为,这或许就是石田被杀的真正原因。他们推测,石田可能发现了军火库的问题,因此遭到灭口。但究竟是谁策划了这起偷盗行动,调查组始终没有找到确凿证据。
一周后,日军特务机关结束了调查,对外公布的结论是:石田副营长在执行公务时遭到共产党游击队的伏击身亡,军火库失窃案另案处理。这个结论虽然无法解释所有的疑点,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似乎已经是最合理的说法。
徐坤继续担任营长职务,与新任副营长山本保持着表面的和谐。据点的日常工作逐渐恢复了正常,但暗流涌动的较量从未停止。每天夜幕降临时,都会有人在据点的高处眺望远方,而在更远的地方,游击队的队员们则在默默注视着这座据点。